今天一位陶友反映说感觉紫陶壶比其他泡茶器具传热更快,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这主要是由紫陶的原料决定的。建水紫陶采用当地所产五彩泥为原料制作而成,原料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尤其是紫土,铁元素含量较高。

由富含铁元素的泥料制作而成的紫陶茶壶、茶杯等等,入窑后经过1100℃以上的高温烧制,其中的铁元素也经历了类似炼铁的过程。

烧制出的茶壶坚硬如铁,而且敲击有磬音,说明超过1100℃的高温将其中的铁元素炼制成了单质铁或接近单质铁的物质。

富含铁元素的茶壶经过烧制后就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当茶壶中加入滚烫的开水,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递到整个壶身。其实大家普遍觉得紫陶杯比其他茶杯烫手,原因也在这里。

那么传热快、温度高的紫陶壶适合泡什么茶呢?这也是很多购买紫陶的朋友最常问的一个问题。

各种茶叶的冲泡虽有各自的不同,但是总体遵循了一个原则:茶叶愈嫩、愈绿,冲泡的水温就要愈低;反之,水温愈高。嫩绿的茶低温冲泡,茶汤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中的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较粗老的茶选择高温冲泡,可以将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使得茶味浓淡适中。

所以,各种芽叶细嫩的高级绿茶,并不适合用紫陶壶冲泡,而应该放入玻璃茶杯中,用80℃的开水冲泡即可。而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的绿茶,以及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则必须高温冲泡,这时紫陶壶就是很好的器具。甚至为了提高水温,泡茶前需要温壶,冲泡时需要用开水淋壶。

延伸阅读

紫陶大揭秘:为什么方壶贵到买不起?


建水紫陶壶的壶型千变万化,日益丰富,粗略统计有百余种之多。

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道家认为:“天圆”心性上要圆融才能通达;“地方”命事上要严谨条例。

这种哲学思维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手工艺里面,譬如紫陶壶里,也有圆有方!

紫陶方壶中,有四方壶、六方壶、八方壶等,四方形器中,四边为曲线或阴或阳之变化,形体对称,构成了四方壶的另一种变化。

目前紫陶方壶的价格普遍都不便宜,那么方壶到底贵在哪里呢?这主要与它的制作难度大有关。

01.成型技法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滇南陶都建水紫陶的成型技法,可谓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紫陶成型技法传统上采用拉坯成型技法,而紫陶方器则采用拍片镶接成型。

方器,通过线面间的曲直变化和过度衔接来求得造型的统一协调,还要借助矩车等制壶工具,全手工操作,这样才可将制陶艺人的造型意念精确表达出来。

紫陶方壶的成型难度与技法远在圆器之上,是通过线与面的关系、角与角的镶接使方器神韵俱佳。

02.角线的处理

一般形容方壶的词汇总是刚劲、挺拔、端庄大度、规整有力。而方壶的角的处理是表现茶壶气度的首要因素。

角的处理就像烹调的运用,采用锐角法还是钝角法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造型,要依据设计构思的意图,选择角的处理。锐角一般表现娟秀、利落;钝角则是淳朴、稳健。

有人觉得,钝角或圆角失去了方壶专有的韵味,这是一种曲解,寓圆于方则别有意趣。

03.口盖的制作

选壶都要挑选口盖平整,调转紧密的茶壶。

方壶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等几种根基形状。盖头大致分为嵌盖、压盖,又有平盖、虚盖等差别。

八方、四方壶盖比六方,长方壶盖难做,与圆壶相比,方壶口盖的变形概率要大得多。

04.平口面易下陷

在建水紫陶壶中,无论圆壶还是方壶,采用平口面嵌盖做法的还是相对多见。

可是有的作品看起来口平面下陷,这是由于视力错觉的原因,平的看起来下陷,制造方壶就有必要把视力错觉考虑进去。

05.壶身痕迹的处理

方器的镶接及堆砌,由泥片镶嵌、拼接而成,脂泥是黏合剂。泥片合拢时,空的地方就需要用脂泥来填补。

镶接成角的痕迹,锐角的器皿不容易看出。钝角、大圆角的就容易呈现,这是由于泥片在合拢时有的空地相对较大。

而这个空地部位又只能用稀泥补充。虽然在制造时,要用力的夹、拍,但泥片与稀泥的紧密度不一样,经过焙烧后,总会有一点痕迹。

泥片堆砌的痕迹也是如此。

06.刻填装饰对壶身的影响

紫陶方壶成型已然十分困难,再加上建水紫陶特有的湿坯绘画刻填装饰,在具体操作时,会对壶身造成多次影响。

延长方壶制作的周期,本身就扩大了方壶的风险。

一些画面丰富、色彩复杂的装饰,需要在壶身上进行多次刻填,外部力量多次作用于壶身,无疑增加了损坏的几率。

紫陶方壶工艺的复杂程度一般人难以想象,方壶的制作是对工匠师傅技艺绝活的考验。

加之方壶的数量少,造型简洁利落,器型大气沉稳、美观协调,因此方壶大多比圆壶贵。

建水紫陶壶什么颜色好?


从工艺的角度来说,紫陶壶的颜色没有好坏之分,只关乎个人喜好不同而已。

以我们常见的黑色、红色、古铜色而言,颜色的差异只是烧制方法不同造成的。烧制之前,从原料选取到成型、装饰、精修、晾干,甚至最后的打磨工艺,都完全相同。

造成颜色不同的烧制环节,对紫陶的健康、品质都不会造成什么特殊的影响。我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分享过关于不同的烧制气氛下紫陶呈色不同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查看。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颜色就有所区别。主要是白色壶与深色壶在使用时茶渍积累和清理的不同。

白色壶更显脏,当茶渍积累起来时,比较明显,如果不及时清洗,茶壶就会显得难看。

但深色的壶就隐蔽许多,甚至很多深色的壶常年不清洗,壶内积累厚厚的茶渍,于是还有“壶内茶山”的说法。

同时,白色壶与深色壶在茶类选择上有所不同。一般建议白壶用于冲泡茶汤颜色较浅的茶类,而熟普等茶汤较深的茶类,则建议用深色壶冲泡。

紫陶为什么能够兴盛起来?


曾不止一次听到人们讨论:建水紫陶为什么能够起来?“起来”指的就是发展起来。相对于其他陶类,也许规模还达不到人们的预期,毕竟时间太有限,但发展的速度大家都认为是比较快的。

说“起来”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它曾经几乎要消失了。据人们回忆,2006年前后,做紫陶的工作室不到十家,而如今早已超过千家。

有的人说紫陶是搭了普洱茶发展的便车,普洱茶起来了,紫陶跟着也起来了;还有人说政府来推动了,所以紫陶就起来了。

这些自然是促使紫陶发展起来的原因,但只是辅助的原因。再想想,为什么喝普洱茶的人会想到用紫陶作为茶器,为什么政府要来推动?

因为建水紫陶这种陶与生俱来的好。所以普洱茶人想来感受这一份“好”到底是什么样的,而不管是政府还是其他力量,都想把这种“好”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然后参与的人都受益。

想想,如果紫陶壶泡出的茶很难喝,好茶存入紫陶罐也总是变坏,人们还有什么理由来选择紫陶?就算想推介,又拿什么去说服别人?

紫陶要起来,毕竟要到一个个的消费者手里去,毕竟要被人们实实在在地使用起来。如果第一次使用的感受就是“不好”,感觉到被骗,人们便再也不会选择第二件。

说到底,还是这东西天生的一些优势使得它受到欢迎,人们只不过发现了它并加快了它的脚步。

而这也是很多人有信心来从事紫陶、有底气去推广紫陶的最重要的原因。

建水紫陶为什么在明火上容易烧坏?


好几次,曾有顾客问我,有可以直接烧水的紫陶壶吗?或者紫陶壶可以直接用明火烧吗?我的回答都是一口否决。

实际上,目前的紫陶成品能不能用明火直接烧,要分具体情况而论。在一些十分特别的条件下,紫陶壶是可以直接接触明火的。但是正因为条件特别,不好掌握,风险较大,因此我就直接建议陶友不要将紫陶壶接触明火烧水煮茶。

之所以说紫陶成品不能直接放在明火上烧,原因是容易烧裂。我们知道,紫陶的烧结温度超过1100℃。为什么在如此高温烈焰中烧成的紫陶,却不能放在明火上烧水呢?

这是由紫陶成品的属性决定的。从材料学的角度而言,紫陶成品属于脆性材料。其特点是硬度高但不耐冲击,有着脆性材料抗压不抗张的通性。

比如一块紫陶成片,将它放在平整的地面上,用力去压,很难压坏或者需要特别大的施力才会被压坏,这是它硬度高的表现;但如果将它的两边垫起,从中间施力,就很容易折断,这是它张性差的表现。

这两个特性与明火烧裂有什么关系呢?热胀冷缩是常识,深入点说,在实际中,对于一个材料,在受到温度梯度影响时,它的每一个部分并不是同步发生热胀冷缩的。这是因为热量在材料中的传导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在传热的过程中,若是受热不均匀产生的应力(专业名词叫做热应力)大于破坏材料所需的临界强度,材料就会被破坏。

以紫陶成品为例来解释上面这段话就是:脆性材料紫陶在明火上被烧坏,有一个临界强度;当你将紫陶壶置于明火上时,壶底局部受热而先膨胀;但是因为热量在紫陶壶上传导需要一个过程,当壶底受热膨胀时,壶身的其他部位因热量还未传递到那里而并未发生膨胀;因此膨胀与不膨胀的地方就会发生热应力对抗,当对抗的强度大于临界强度时,紫陶壶就会被撕裂。

我在之前介绍紫陶开壶的文章时,特意将紫陶壶放入沸水中煮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来马上用冷水清洗,紫陶壶并未开裂,这是不是矛盾呢?

其实不然。上面说了,紫陶属于脆性材料,如果要被破坏,必须是破坏的这个力量大于它的临界强度。相比之下,沸水的温度,在陆地上大多是低于100℃的,而环境常温,南方冬季也经常在10℃之多。之所以未开裂,是因为这个温差所造成的热应力对抗仍然在紫陶壶的承受范围内,没有超过破坏它的临界强度。

文章开头我说明火直接加热的条件十分特殊,不好掌控,风险很大,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道加热到什么程度紫陶壶就撕裂了。沸水的温度在100℃以内,尚且有把握;但是明焰的温度,常用酒精灯的温度在400℃~600℃,蜡烛燃烧温度在500℃~900℃,还有一些上千度的火焰短时间紫陶壶局部快速升温,操作不当,极容易被烧坏。

除非给紫陶成品足够的热传导时间,烧坏的风险才会降低。但还是那句话,风险仍然大,条件不好掌握。所以,为了自己喜欢的紫陶作品能保存得久一点,还是不要冒险用明火直接烧。同时,我们期望聪明的制陶师傅们能攻克难关,有一天能让广大爱陶朋友用上可以在明火上放心烧水煮茶的紫陶。

朱泥壶为什么特别适合泡铁观音?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宜兴紫砂闻名中外,之所以是“宜兴”,因为其独有的紫砂泥料:紫泥、红泥、绿泥,朱泥又属红泥的一种。

宜兴朱泥主要有3个泥矿:分别为黄龙山朱泥,小煤窑朱泥,赵庄朱泥,这几个主要矿区朱泥矿料顔色主要为浅白,浅黄,金黄,成品泥状况含水分其颜色较深,制作泥胚干燥后为黄白,各矿种的朱泥因泥料制成手法有异,表现各有不同。

朱泥是红泥中之精品,因主要成份为红泥(含铁量极高),又产在嫩泥矿之下层,又称“未触风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质坚如顽石,但遇水则自行溃散。目前朱泥矿是明显减少了,但有一原则不变,只要有红泥,朱泥则不灭。

朱泥一般来说分三种:红中略带黄、黄中略带红、红中略带紫。至于优劣问题就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来判断了。由于朱泥的收缩比例很大,朱泥壶在制作的过程中不能过分的敲打和修正,如果修正的次数很大,就很容易导致产品壶会有很大的瑕疵,这点更表现在夏季,由于夏季高温,朱泥比平时干燥很多,但是又不能和其他泥料一样可以不断加水,所以说朱泥成型很难,是紫砂泥料中较为稀少的泥料。

朱泥因收缩变形率较大,一般只能做一些较小的产品。部分黄龙山朱泥,其质性介于紫砂红泥和朱泥之间,矿料颗粒比含量较大,干燥及烧成收缩较小,不易起皱,可以制作较大型的作品。因朱泥熟泥的细密度高,气孔小,坯体内的水分不易散发出来,并且在烧成结晶过程中其共溶物比较活跃,特别是在最高临界温度时相当剧烈。因此烧成时的预热烘干时间要比紫砂红泥长,升温,降温过程均需十分缓慢,稍快就会出现惊裂等缺陷而前功尽弃,因此朱泥成型很难。

只要是紫砂壶,不管何种泥料,都具有独特的双气孔结构,都具有透气性,都是宜茶的。唯独朱泥的收缩比大,烧成后相对密度大,兼有瓷器善存茶香、紫砂可透气的性能,故特别适宜泡乌龙、铁观音。

朱泥壶是泡铁观音的优选,而紫泥壶因为其本身的适用性较广,用来泡铁观音也不错。有人说用段泥壶泡铁观音很清爽可口。朱泥壶最适合的是铁观音,朱泥壶密度较高,透气性相对差,对铁观音的扬香很有作用。

说到扬香力强,非朱泥壶莫属。由于朱泥因高收缩本质或砂浆比率而呈现之皱纹,观壶表是平整的,但侧面细察却有很多微细、紧密而天然之收缩感浮现浆面,以此壶冲泡扬香力特高、轻快而利落,茶汤紧结柔滑,回甘强、回韵悠长,属性十分特殊,最适合冲泡台湾高山茶,及福建铁观音、黑茶等轻发酵重香气之佳茗。

“泥中极品”朱泥,制壶之美妙,品茗之享受,喜欢紫砂的壶友们,应该都已经人手一把了!

到底什么是紫陶?


什么是紫陶?

按照出土文物的叫法,陶器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釉陶,为什么呢?因为烧制出来呈现什么颜色,就用这个颜色作为陶的前缀命名。比如说烧出来是红色的,叫“红陶”;烧出来是灰色的,叫“灰陶”,以此类推。那是不是烧出来呈紫色的陶就叫“紫陶”呢?

这四件陶器是不是颜色很接近?比红色深,用“紫陶”来命名恰如其分。

那么,紫陶到底是什么?

“紫陶泛指各类棕红色、红色陶土材料制作而成的表面无釉陶器的总称。”明清以来,全国各地有多处生产此种类型的陶器。其成型方法多为手拉坯成型、注浆成型,或者较为原始的泥条盘筑成型等。比较著名的产地有云南建水、广西钦州、重庆荣昌、广东潮州等。

照上面这个说法好像有道理哎,清代的人也不是胡叫“建水紫陶”的。

那“紫砂”是什么?紫砂陶仅指宜兴紫砂。国内其他地方亦有少量紫砂,但与宜兴紫砂有所区别,也有少数地方生产紫砂产品,都是延续宜兴紫砂的传统风格。

有没有发现“紫砂”的叫法和“紫陶”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初的颜色是“紫色”不假,但渐渐的,“紫”不仅仅指颜色,更成为一种泛指。

什么是建水紫陶?

“什么是建水紫陶?”,如果向碗窑村的制陶老艺人们求证时,听到的回答,意思大概都一样,“用建水碗窑村的五色陶土制作并烧制的陶,都叫建水紫陶。颜色啊,以羊肝色为主”。

该条例定义建水紫陶为:“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的建水紫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许可范围内,以建水县紫、白、青、黄、五花等五色陶(瓷)土为原料,采用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等工艺制成的紫陶成品。”

该标准定义建水紫陶为:“以建水境内天然五色土为主要原料,采用镇浆制泥、雕刻填泥、无釉磨光等特殊工艺烧制而成的陶器。”

那估摸着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不管在北京、上海,甚至是国外,只要是用建水的紫陶泥料,用建水传统的紫陶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陶器,都称为“建水紫陶”。紫陶前冠以“建水”,亦是凸显地标的保护性。所以白陶也好,红陶也罢,只要用的是建水五彩山泥料,都具备叫“建水紫陶”的前提条件。

小贴士:

建水紫陶的开山祖师爷——潘金怀,他老人家的作品和逸事只有口口相传,实物作品极为罕见。传闻集大成者向逢春曾向潘金怀请教紫陶制作,现流传下来的向逢春作品是这个模样的。▼

这是典型的建水紫陶作品,采用了建水紫陶工艺中独树一帜的阴刻阳填和残贴工艺,并且使用了无釉磨光。后世心中均以此作为建水紫陶的经典代表。

但是随着建水本地工艺技术的提升,而且手工艺人们在各个陶瓷产地互相走动,促进了制作工艺的交流与当地工艺的长足发展。正所谓“匠自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后来的陶艺人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地改良创新,逐步演变出多种颜色、形式,有白色的,红色的,装饰方式在刻填、残贴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仿生、浮雕、包锡等等,坊间都把这些作品叫作“建水紫陶”。这是为啥?

“镇浆制泥”自不必说,绝大部分的制陶工艺都有这项,但是“雕刻填泥”“无釉磨光”是必要条件的吗?

本页所有的陶器,有的没有“雕刻填泥”,有的没有“无釉磨光”,甚至既没有“雕刻填泥”,也没有“无釉磨光”,但都是人们说的“建水紫陶代表作”。

那么颜色是不是都要是紫色的呢?

上面的几件陶器有白色、黑色、红色,如果用颜色命名的话,是不是要分别叫作“白陶”“黑陶”“红陶”呢?

答案是否定的,从清代道光年间迄今,上面的三件陶器,无论坊间,还是官府,都管这些叫作“建水紫陶”。只因都是用的建水五色陶土,尽管制陶泥时配比不同、烧制不同、打磨工艺不同,导致最终颜色差异非常大,但是,都叫“建水紫陶”。

“雕刻填泥只是紫陶的工艺特色,主要还是看泥料。”建水紫陶艺人周连和边拉着坯,边说着话儿。

建水紫陶,在大众心中已脱离狭义的定义。只要建水五彩泥料制作的陶器,都会被叫作建水紫陶,建水陶与建水紫陶定义上的严格区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模糊起来。

为什么有的紫陶表面颜色不均匀?


有顾客询问,为什么有的紫陶表面颜色不均匀?就我所了解的紫陶制作工艺来看,这种表面颜色不均匀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

一、泥料配制比例不同

建水紫陶目前使用的泥料主要有两种类型:白陶泥和红陶泥。这两种泥料并非是单纯的成分,而是由天然采集的多种泥料配制而成。具体来说,白陶泥由白土和灰土配制而成;红陶泥由五色土、黄土、白土、灰土、紫土五种泥料配制而成。配制的参考比例如下: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参考数据,不同的陶艺工作室和匠人,其选择的泥料配制比例会有所不同,但的都一样:一是有利于拉坯塑型;二是经受住1100℃以上的高温焙烧;三是达到理想的成品颜色。

泥料配制的比例不同,制作出来的作品颜色相应会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白陶作品,成品有象牙白、珍珠白、月白、米白等等颜色,就是因为配制白陶泥时,白土与灰土的比例有细微的差异(也受烧制氛围的影响,下文会谈到)。无论是白陶泥还是红陶泥,如果配制比例不同或搅拌不均匀,最终的作品颜色就有可能不均匀,这是原因之一。

二、烧制氛围的影响

关于建水紫陶的烧制氛围,我在之前给大家分享过不少相关的文章,比如大家可以点击查看这篇:为什么同样泥料制成的紫陶壶,烧制出来有些呈红色,有些呈黑色?。这篇文章里,主要介绍了常见的两种烧制氛围氧化烧制和还原烧制以及这两种氛围下不同的成品效果。

其实在建水紫陶里,还有一种介于以上两种氛围之间的混合氛围,这个氛围并非是一个确定的温度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混合氛围下烧制出来的作品,其外观颜色既不是氧化烧制的橘红色,也不是还原烧制的黑色,而是灰黑色、褐色以及黑红相间、褐红相间等等不均匀的颜色。

紫陶里还有一种特殊的窑变作品。窑变其实也是混合氛围下产生的,因此有的建水紫陶艺人也将混合氛围叫做窑变氛围。窑变是氧化氛围与还原氛围巧妙结合的结果,可以通过控制燃料燃烧的充分度、窑内碳分子的浓度、改变窑火的运动轨迹等等方法实现,但是要得到过渡自然的窑变作品仍然是比较少的,而具体的操作方法也不为外人所知。

在烧制氛围阶段,一件紫陶作品颜色不均匀,很可能是混合氛围造成的,这是原因之二。

三、打磨程度的影响

平时我们介绍一件紫陶作品的打磨工艺时,说得最多的是亚光和亮光两种效果。其实具体来说,紫陶的打磨效果也是一个范围,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数据去表现。

有些作品烧出来效果就非常好,就不会再打磨了,保留火皮反而是最好的;有的作品只是将火皮用喷砂机除掉,再往下打磨则有亚光、亚亮、亮光等等不同的打磨程度;再细分下去,亚光和亮光也都是一个范围,亚光的主要特征是玉润质感,亮光则是镜面效果。

在打磨时,还可以磨出特殊的效果。比如表面不均匀这个情况,其实可以通过打磨来实现,这个方法主要用于还原烧制的、呈黑色的作品。

在还原气氛下,黑色只是发生在紫陶作品表面,坯体内部还是红色的。所以具体的操作就是:喷砂除火皮时,在壶身上随机的部位多停留一些时间,喷得深一些,直到看见若隐若现的红色;另外一些部位则只喷掉火皮,保留黑色。在后续的打磨过程中,红色进一步显现,且过渡更自然,同时夹杂着黑色、褐色、紫色等等各种颜色,便是一件极漂亮的古铜色作品。这便是紫陶表面颜色不均匀的第三个原因。

为什么说紫陶和普洱茶更配?


接触过建水陶的普洱茶客大多都认为普洱茶蛮适合用建水紫陶来储存和冲泡。但每提及之间的关系时大家只知道好,却又无法说出其中的缘由。

接触过建水陶的普洱茶客大多都认为普洱茶蛮适合用建水紫陶来储存和冲泡。但每提及之间的关系时大家只知道好,却又无法说出其中的缘由。

作为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是如何上位普洱茶的黄金搭档呢?其实归根结底都逃不过这几个与生俱来的优势罢了。一起来看看为何TA俩更配。

关于留香的优势

建水紫陶茶具的密度可以保留茶的香气和味道不被茶具吸收,泡出来的茶汤香气更加充盈,味道更加饱满。而对于储存和转化而言,紫陶拥有一个绝好的微循环环境。

关于导温的优势

建水紫陶茶具的导温性能好,在茶需要逼温的时候,壶内温度上升快,要保持高温,用烫水淋壶即可,这是很多饮用黑茶客人选择建水紫陶的原因。

关于同根同源的优势

云南的茶以普洱茶为代表,云南的陶以建水紫陶为代表,用建水紫陶茶具泡出的普洱茶活性更为凸显,喉韵部分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茶具,这是源于其同出一方水土的相融性。

关于文化的优势

建水紫陶是一种文化陶,以陶为载体,可以承载兼容不同的书画艺术,其文化属性与品茶的雅趣十分契合,文化内涵已超越使用功能而升华为一种独立艺术门类。

都知道普洱茶作为特殊的一个茶类,后期的储存和转化对普洱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普洱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储存和转化环境呢?我个人认为是温度和湿度的均衡,长期提供一个恒温和呼吸的环境是普洱茶储存和转化的关键所在。当下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存储器皿,其中以景德镇的瓷器和宜兴的紫砂为主。瓷器因为上釉的缘故表面呈现玻化状,因此在器皿内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不受外界干扰的密封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绿茶的存储,让绿茶的香气保持的更持久。却不利于普洱茶的存储,因为它不透气导致了普洱茶不能呼吸和转化。

而紫陶烧制好后坯体呈现单气孔的蜂窝状,但是密度又比较大,这样制成的器皿后刚好提供了一个微循环的环境,即不像瓷器密不透风,又不像紫砂透气过大。这样的微循环环境下,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小,在气候干燥的时候它里面能有相对湿度,在湿度大的季节因为它的单气孔又能提供一个相对干燥的环境,这两点刚好满足了普洱茶的存储环境,即能为普洱茶长期储存提供一个相对恒温和微循环的环境。

这把壶适合泡什么茶呢?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有许多朋友问我,相信大家也都有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却无法确切的回答,好象也没有什么正确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平时喝茶不多,一般都只喝宜兴红茶,只觉得养出来的壶也挺漂亮的。

紫砂壶可泡半发酵、全发酵茶;一是紫砂壶本身透气不透水,具有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可使茶香气味道口感发挥的更好。二是紫砂壶本身是文化艺术的一种有机结合,喝茶本身而言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艺术,用紫砂壶可以提高喝茶这一行为的情趣。

我对茶懂的不多,一般情况下,一壶不事二茶,底槽清、清水泥、紫拼等泥料做的壶,适应茶性较广,但用全发酵的茶泡养更易养出效果,如:红茶、普洱茶等;而朱泥壶由于吸水率低,比较适合泡香气浓的茶,如:铁观音;而段泥、本山绿泥做的壶,最适合泡绿茶,也可泡岩茶、铁观音。

还有与壶的器形有关系,口大壶身矮适合绿茶类,因为茶壶可以在瞬间达到高温,正好满足了铁观音的冲泡要求。口小壶身高适合红茶类,因为普洱茶、红茶要求保温时间长。

泡绿茶类,壶的包浆比较清爽秀丽,泡红茶类,壶的包浆比较润泽华丽,就看您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了。

我一般是熟普、红茶等用紫泥、清水泥、底槽清等色泽深点的壶泡,

绿茶、铁观音等用段泥、红泥、朱泥等色泽浅点的壶泡。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陶壶为什么传热更快?适合泡什么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