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来宜,专题视察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国中,我市领导王中苏、尹志华陪同视察。

在宜期间,项兆伦一行先后来到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的创作基地——季畅园,深刻领略了宜兴紫砂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项兆伦深入了解了宜兴紫砂的悠久历史,以及紫砂原材料开采使用、紫砂传统制作技艺、紫砂人才培养等相关情况,兴致勃勃地观赏了紫砂壶的成型演示。在季畅园,项兆伦通过与季益顺及部分紫砂从业者交流,详细了解了近年来我市紫砂艺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当欣赏到橱窗中一件件紫砂作品,以或简约、或仿真、或现代的造型展现魅力,以含蓄、温润、质朴的方式表达匠心时,项兆伦为多年来宜兴在紫砂艺术推广中作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他鼓励紫砂艺术从业者,要积极探索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既要鼓励紫砂流派相互融合,又要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把紫砂这一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视察中,项兆伦表示,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紫砂艺术精美绝伦,是宜兴最为独特的艺术瑰宝,更是不可多得的“国宝”。他希望,我市切实保护好不可多得的非遗文化资源,加强市场行为的管理和规范,构筑良好的展示平台,推动宜兴各类非遗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非遗项目的从业者,要自觉担当起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任,注重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中苏表示,宜兴一定会切实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一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把非遗项目这些“老宝贝”发扬光大。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兴市级18个、无锡市级30个、省级7个、国家级3个;代表性传承人宜兴市级20名、无锡市级49名、省级13名、国家级3名。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紫砂陶制作技艺”正在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cy260.COm小编推荐

王静:推动“湄潭翠芽”申报国家非遗


湄潭县政协委员、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静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将推动湄潭翠芽传统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初,王静在该公司会议上提出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来保护湄潭翠芽传统技艺并扩大其影响力,并迅速组建了项目小组,向湄潭县相关部门报告后立即启动了申报工作。在该县文广局、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指导和关心下通过大半年的努力,“湄潭翠芽茶传统制作技艺”经省文化厅评审和认定已进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王静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继续思考,下一步如何将湄潭翠芽传统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助推黔茶出山。

他说,该公司投建的“茶佑中华文化长廊”及云贵山“明清贡茶园”去年共计接待参观者逾50000人次,为介绍湄潭翠芽的历史和传播湄潭茶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4月,该公司组织举办了“贵芽杯”湄潭翠芽手工制茶大赛,吸引全省40多名制茶高手前来参加,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为湄潭翠芽申遗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4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等多项大型活动在湄潭举行,阳春白雪作为湄潭翠芽非遗传承单位多次向来湄潭宾客演示了湄潭翠芽传统制作技艺。在2014中国·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暨绿茶博览上阳春白雪被授予“‘三绿一红’品牌十大领军企业”称号,王静拿到奖牌后说:“这既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在省委、省政府的“三绿一红”战略部署下,作为湄潭茶人任重道远,阳春白雪必将孜孜以求贡献一份力量。”

在经营企业、带动茶农致富、生产技术创新的同时,王静还积极履行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去年,他提出关于湄潭翠芽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提案:“扩大品牌认知攻战省外市场”为湄潭翠芽的发展建言献策。今年,王静又提交“湄潭翠芽的传承与发展并行”提案。他认为,传统技艺需要传承,产品要顺应市场的发展,例如科技创新、营销模式的转变、体验方式的变革,为湄潭翠芽走向全国提供了参考建议。

80后创业茶人何以让祭茶大典进非遗


胡寅,男,1981年出生,2008年5月担任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湖南岳阳站第94棒);2009年当选湖南省茶业协会常务理事、衡阳市茶业协会副会长;2010年获评衡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大学生创业能手”、衡阳市"劳动模范",当选衡阳市贸促会副会长、南岳区工商联副主席、南岳茶文化研究会会长;2011年荣获衡阳市五四青年奖章,推选为湖南省第十四次共青团团代表;2012年当选南岳区政协委员。先后成功创办了一家旅游公司和一家茶叶公司。

创业创新故事

华声在线5月20日讯(记者邹园)古人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这个快餐时代,如何让这一南方嘉木一举成名天下知呢?作为五岳中唯一产茶的衡山,又该如何让旅游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打造大南岳生态圈?

作为南岳茶文化会长,年轻的80后茶人胡寅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南岳祭茶仪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保护名录;2014年,南岳祭茶大典评为湖南十大茶文化事件;2015年,湖南六个地市的十个产茶县、七十二个茶馆加入了祭祀行列。

80后衡阳伢子,曾是身家上百万的总经理

胡寅是土生土长的衡阳伢子,81年出生的他,接触茶叶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

“大学毕业后,我就跟几个同学一起开办了一家体育管理公司。几年下来,也算是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胡寅告诉记者,06年,北京奥组委的一家体育经纪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与此同时,南岳提出旅游二次创业,南岳林场的茶园对外招商引资。

去北上广做都市人,还是回家乡当建设者?面对满目凋零的茶厂和满山荒芜的茶树,胡寅选择从城里人成为了山里人,从体育经纪人成为了农业经营者。

从小没和农业打过交道,刚刚上路的胡寅就栽了个“跟头”:2008年冰灾让刚刚垦抚一年的茶树却全面受冻。

“看着冰雪退后一片火烧云般的红色,我才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农业要靠天吃饭。”谈到当年的情景,胡寅扼腕道。

只身前往安徽学艺,从采摘茶叶开始

只有解决高山茶园茶质好但产量低的产业瓶颈,同时坚守住自然农法的生态优势,才能提高茶农积极性。那就必须在加工上突破。

痛定思痛后,胡寅只身一人来到安徽的茶区拜师学艺。

“那会老茶师压根没兴趣和一个毛头小子交谈,于是我索性在茶区先租个房子住下来。”每天一早,胡寅就和茶农一起采鲜叶,在各个茶厂买点新茶做点小生意,慢慢和茶场的师傅打成一片。

“我把瓜片、猴魁的制茶工艺从书本上找出来和南岳绿茶的加工先比对,找出差异点,再找不同的师傅请教突破。”老师傅们看他好学肯钻,最终还让胡寅参与了制茶。

带着采购的茶样和收集的数据、经验,胡寅与湖南茶科所的制茶专家进行了反复沟通和探讨,研制出了全国第二款片形特种绿茶:云片,并在湘茶大赛上夺得了头等奖,并逐步开始推向市场。夏秋茶的红茶、黑茶加工工艺相继引入后,南岳干茶从亩产8斤提高到了50斤。

精心布局,打造大茶业产业链

制茶的创新大大提高了高山茶园的效能,为突破传统茶企的发展模式,胡寅又开始“折腾”新路子了:尝试将制茶工区变成茶主题景区,把茶园变成游客的茶体验乐园,设计了进园、唱、采茶、炒茶、泡茶、品茶等一整套“茶山行”体验旅游,让茶厂开门迎客。

‘茶’主题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如何提升茶的影响力和附加值,如何铸造这个产业的灵魂呢?

胡寅想到,衡山是南方祭祀文化中心,也是中华茶祖炎帝神农氏在湖南活动的中心。那何不把这种祭祀活动与茶文化相结合,扩大它影响力呢?一讨论,决定将南岳开山采茶的祭祀仪式升格为区域性祭茶文化活动,通过在南岳祭茶来推广茶文化、宣传茶祖精神。

2010年,在省、市行业协会的组织下,胡寅带领南岳茶文化协会,承办南岳祭茶大典、茶山行、品鉴会等大型茶文化活动。经过数年的打造,南岳祭茶大典已成为湖南茶商每年一度的联欢会,除了全省27个产茶县,还有其他省市的茶商慕名而来。

2013年,“南岳祭茶大典”项目被评为“湖南茶叶十大文化事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14年,南岳祭茶大典评为湖南十大茶文化事件。2015年,湖南六个地市的十个产茶县、七十二个茶馆加入了祭祀行列。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就茶叶、旅游、文化做深度融合,让更多人知道南岳不仅有衡山,还有茶。”胡寅说,他爱茶,也期待有缘人能一起来品茶种茶,“生产不被世俗利益绑架的茶品。”

美非两国的茶文化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

加拿大人多为英式热饮高档红茶,也有冰茶。

非洲的多数国家气候干燥、炎热,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不饮酒而饮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亲朋相聚,还是婚丧嫁娶,乃至宗教活动,均以茶待客。这些国家多爱饮绿茶,并习惯在茶里放上新鲜的薄荷叶和白糖,煞煮后饮用。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非洲的多数国家气候干燥、炎热,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不饮酒而饮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亲朋相聚,还是婚丧嫁娶,乃至宗教活动,均以茶待客。这些国家多爱饮绿茶,并习惯在茶里放上新鲜的薄荷叶和白糖,煞煮后饮用。

上述介绍了美国与非洲国家的茶文化,也了解的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茶俗文化。

听朱文武畅谈黑茶非遗制茶技艺的市场的开拓之路


普洱茶收藏投资热,让陈茶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品普洱,喝陈茶,不少茶商从普洱茶身上看到了其他陈茶的投资价值。而黑茶作为陈茶的一种自然引起了茶商的关注。黑茶中的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和益阳茯砖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是使得黑茶成为了茶业里的潜力股。近年来,黑茶的整体价格与销量逐年增长,成为了许多陈茶收藏者的新宠。就这个问题,中国文物网采访了道然茶业高级评茶员朱文武,请他谈一谈黑茶市场的开拓之路。

记者:请您介绍下,什么是黑茶?

朱文武: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是中国特有的一大茶类。湖南是我国最大的黑茶产地,湖南黑茶始产于安化。安化黑茶是以湖南安化本地群体种的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发酵、松柴明火烘焙、干燥等工序制成的黑毛茶和以黑毛茶为原料蒸、踩、压而成的紧压茶的总称。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加工中用松柴明火烘焙、干燥,干茶及其制品略带松烟香。由于黑茶的后发酵特性,它也是在一段时间内,存放时间越长,滋味越甘醇,香气越愉悦的一类茶叶。

记者:在黑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开发中,做了哪些工作使得黑茶更加适应市场化需求?

朱文武: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与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在安化建立中国黑茶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和安化黑,并与安化县人民政府等机构合作建立安化黑茶博物馆,有机的将产学研销结合,斥巨资在黑茶之乡安化打造有机茶园、生态茶厂,建立集茶叶科研、茶园基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从茶园到茶杯”完整产业链,在市场链条中保护和开发黑茶,传承国家级非遗秘技,传播健康养生文化,弘扬中华茶礼文化。

记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茶中哪些技艺保存下来而且发扬光大了?

朱文武:清同治年间,湖南刘姓茶商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创制出了千两茶,即“花卷”茶。千两茶成品每支净重合老称1000两,故俗称“千两茶”。千两茶的制作工艺,是历史上安化边江村刘姓家族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刘氏家族第五代传人的刘向瑞把这份原本神秘的技艺传播出去。2008年,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刘向瑞作为刘氏家族唯一仍健在的千两茶传人,成为了千两茶国家级非遗的技艺传承人。2013年3月道然茶业聘请刘向瑞老先生为黑茶总监制,全程把控黑茶的出品质量,传承和复兴传统制茶工艺。

记者:黑茶的市场发展情况怎么样?

朱文武:黑茶近几年都是处于上升期,举个例子,三年前黑茶尚且集中在我国南部地区,北方市场还看不到黑茶踪影,即便是如北京、石家庄这样的一线城市,也看不到黑茶的专营店或者专卖店。但现在北方大城市里,每个茶城都会有两三家黑茶专营店。虽然目前还有很多人不认识黑茶,但是黑茶整体的上升势头还是很明显的。由于黑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减肥等一系列保健功效,因此消费者对黑茶的认识正在逐渐提高,在业界茶企业对黑茶市场前景相当看好。

记者:普通消费者应该买什么价位、储藏多少年的黑茶?

朱文武:消费者假如是自己喝,一般建议“买新茶,喝老茶”。因为老茶价位很高,直接购买饮用需要投入很大资金。站在一个理性消费的角度,可以每年都买新茶,喝一部分,藏一部分,年年买,年年藏。比如一个人一年喝五斤茶,可以一次买十斤,喝五斤藏五斤,三到五年后藏的这五斤茶就成为老茶了。这样既又不用花很高的价格购买,又可以喝到老茶。

80后姑娘艾香茗传承家族茶文化


英国女王为什么爱喝下午茶?拥有众多名茶,可全世界最大的红茶出产国为啥不是中国?这些问题都能在80后姑娘艾香茗的书柜里找到答案。作为一个爱茶之人,她收藏了数百本与茶叶相关的书籍,她也希望家族几代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

高中时翻阅《茶经》

小艾出生在芜湖市三山区艾村,这里距中国峨桥国际茶城不远,芜湖虽然不是茶产地,却是江浙皖地区主要茶叶集散地。“我们家族里很多人在全国各地开茶铺,在各个城市里吆喝卖茶。”小艾说,大概五六岁时,她就喝上了茶。

在不少人看来,茶是苦的,小艾却对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茶叶是维持全家生计的好东西。年少时,她就跟父母学会了品茶,拿着茶叶左看右瞧。“茶叶从茶农手里收来时是很粗糙的,父母忙,我们小孩子要把杆子、黄叶给挑出来。”干这工作时,家里地上常常铺满了茶叶。

高中时,陆羽的《茶经》摆在了小艾的眼前,也让茶文化在她心里埋下种子。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所以泡茶要用二沸的水,三沸以上水就老了。”小艾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虽然只有几千字,却讲述了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冲泡等很多知识。

毕业后拜师学茶

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年,小艾决定南下。她花了一两年的时间,去云南拜师,学习茶树的种植、辨别茶叶的品种、了解茶叶的储存以及茶艺。那时候除了学习技能,还阅读了很多专业书籍和“杂志,比如《茶讯》《茶博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随着阅读开阔视野,小艾发现,古书中提倡的喝茶方式在发生变化,“以前书上说,泡茶水的等级是‘天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是现在和以前的自然环境不一样,用雨水或者河水直接泡茶,肯定不能照搬了。”

通过学习,小艾对茶文化的体察更加细致,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的茶道修行日记《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让回到合肥的小艾有了新思路。在她看来,茶道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福建、广东等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的茶具,人们出来聊天也是喝茶。”小艾说,茶道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妈妈的朋“友们学习茶道时,会把自己的小孩带在身边熏陶。”

夫妻俩热衷藏书

因为爱茶、懂茶,小艾还收获了一段充满茶语气息的爱情。一起阅读和研究茶学方面的书籍,给小艾夫妇带去了知识的满足和心灵的乐趣。合肥书店里跟茶相关的书籍不多,小艾丈夫就趁着出差的空闲,去北京、上海、广州的大书店里“淘宝”。

两人认识很多研究茶文化的专家,赠书也成为小艾夫妇藏书的重要渠道。“还有一些书,是我们从网上购买来的。”如今,小艾家书柜里收藏了数百本跟茶学相关的书籍,一些茶专业杂志也向夫妻俩约稿。“红茶是茶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全世界超过六成的红茶来自印度,红茶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中国的产量占不到5%。”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4次来华调查及引种,促成了如今世界茶叶的种植格局,他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一书。“福建很多茶商抱团,容易形成品牌,我们老家的茶商们做茶这么多年,却没有打出什么牌子。”如今,小艾已经接过这一棒,希望家族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上发扬广大。

周杰伦《爷爷泡的茶》


《爷爷泡的茶》是周杰伦2002年7月18日发行的第3张音乐专辑《八度空间》中的一首歌曲,由周杰伦谱曲、林迈可编曲,方文山填词,整首歌是藉由“茶”这样平常的饮料,来阐述着爷爷生活的禅意,歌曲就仿佛爷爷告诉孙儿,当茶水的颜色蔓延、纯净快乐的旋律扬起时,名利自然就会瞬间抛至九霄云外。

歌曲:《爷爷泡的茶》

歌手:周杰伦

作词:方文山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

陆羽泡的茶听说名和利都不拿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

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

山泉在地表蜿蜒

从很久很久以前

我有一张稚气的脸

泉水渗透进矿层岩

爷爷栽种的樟木树苗在上面

犹记得那年在一个雨天

那七岁的我躲在屋檐却一直想去荡秋千

爷爷抽着烟说唐朝陆羽写茶经三卷流传了

千年那天我翻阅字典

查什么字眼形容一件事很遥远

天边是否在海角对面

直到九岁才知道浪费时间

这茶桌樟木的横切面年轮有二十三圈

镜头的另一边跳接我成熟的脸

经过这些年爷爷的手茧

泡在水里会有茶色蔓延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

没法挑剔它口感味觉还不差

陆羽泡的茶听说名和利都不拿

他牵着一匹瘦马走~天涯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

他满头白发喝茶时不准说话

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

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

Repeat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噢~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

没法挑剔它口感味觉还不差

陆羽泡的茶听说名和利都不拿

他牵着一匹瘦马走~天涯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

他满头白发喝茶时不准说话

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

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爷爷~)

陆羽泡的茶听说名和利都不拿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

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

90后傅志娇:“体验店”传承茶文化


上图为北京紫玉公馆主人傅志娇

但凡文化、技艺,提到“传承”顿觉严肃,顿觉使命感、沉重感倍增,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神秘,“白话”翻译过来是承上启下,先传递,再继承,于是这如何承接,如何继续便有了见仁见智的方式。傅志娇这样定位自己的“地盘”,不是茶楼,不是茶馆,更非高端的茶会所,“正如苹果的体验店,年轻人都熟悉的,可以尽情玩,尽情试。至于是否真要买些什么,那是在你真的爱上紫砂,欣赏茶之后的事情”。

讲出这番道理的是个“90后”的小姑娘,如今独当一面经营着以紫砂和易武古树茶为主的紫玉公馆。新与旧的对比,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在这个小姑娘身上的映照格外突出。她的看市品茶生意经别有一番味道在其中。

看市:实力派将成就市场新高度

汝窑、紫砂、景泰蓝。傅志娇店里的陈设清雅不失华丽,古拙不失新意,一方褐色的纱曼,恰如女主人温婉沉静的气质,衬着如烧过一般的多宝槅。那上面放的是专门省茶用的各式紫砂小罐。这里不过是店的一角,整面墙又换了明快的石青色,衬出颜色相对厚重的紫砂和景泰蓝茶具。

以往遇到凡能对这些物件讲得头头是道、神采飞扬的多是四五十岁的老先生,且作为听者,只有踏踏实实洗耳恭听的份儿,完全插不上嘴。可在紫玉公馆,那份炫耀知识储备、展现见多识广的傲气,变成了怯生生的交流,有求教于人的谦卑,却也暗藏成竹在胸的稳当。

傅志娇是这里的主人,刚满22岁的年纪,做的就是茶与壶的生意。

“对紫砂,聪明的办法不是盲目追高。虽说以经营紫砂为主,但只做两个紫砂艺人的壶,那就是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惠祥云和80年代的傅耀鸿。”在傅志娇看来,这是在目前名家大师壶高价难以企及,普通工艺壶低价无人问津的两极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成长空间。“这样的紫砂壶作者年轻,自己也有市场运作的团队,能进行比较专业的推广,同时技艺也有精进的空间。”短短三五年,上涨趋势已清晰可见,傅耀鸿的壶三五年前不过一两千,目前已经近万元。“现在有不少客户愿意回收他们早期的作品,买壶的藏家其实更多是偏爱艺人自成一派的风格,假以时日,实力派新生代紫砂工匠必会促成紫砂市场的新高度。”

在选择主推壶上,傅志娇有自己的标准,“泥料和做工,名气大不大无所谓,职称高不高也不是关键。职称现在买家已经不认了,还要看作品”。宜兴有上万人在做壶,有职称的不过上千。没有职称的实力派,功底未见得逊色。“若在前几年,的确。买壶先问作者的职称级别,这是定价的死线。可现在即便你要告诉客人作者的级别,客人也会回答,先甭管级别,看了东西再说。”足见消费者对紫砂的认知已经有所转变。这也是实力派能有市场成长的先决条件。包括惠祥云在内的新生代的实力派正在进入市场上升通道。目前,专门代理的两个紫砂艺人,每月都会推出新品,培养藏家和壶迷,“个人的风格、创意能吸引稳固的粉丝,他们会期待新品的出现,持续收藏。”

访泾阳砖茶制作技艺传人、陕西省非遗传承人贾根社


2014年9月,为践行中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泾阳县启动了“泾阳茯茶·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由136峰骆驼、8架木轮马拉车(寓意茯茶诞生之年1368年)和100多名身着古装的工作人员组成的驼队,30多辆依维柯组成宣传车队,从陕西泾阳出发,跨两国5省区16个地市,最终到达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州陕西村。活动为期500多天,行程1.5万公里,驼队将驮着“泾盛裕”泾阳茯茶,沿着古丝绸之路行进。这是时隔50多年后,泾阳茯茶再次踏上丝绸之路。对于泾阳砖茶制作技艺第十二代传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根社来说,重塑泾阳茯茶辉煌,是他们家两代人的梦想。

泾阳砖茶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原创于唐元和年间,广泛流行于宋、元、明、清,至康、乾盛世时已达登峰造极,其味、形、花乃至其饮用效果是世之茶中的绝品。产品内销西北各省,外销沙俄、波斯等国家。解放前,泾阳制茶业有80多家,是泾阳砖茶发展的鼎盛时期,前来购茶、送茶之茶商马队、驼队终日络绎不绝,充塞泾阳街市。1956年以后,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泾阳砖茶全部停业。

贾根社与茯砖茶的故事要追溯到他的儿时,那时,父亲常常告诉他关于泾阳砖茶的故事。父亲贾老三(小名)系泾阳茂盛天泰、裕兴等茶店茯砖茶工艺师傅,贾家世代以制茶闻名遐迩。贾老有一身制茶好手艺。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茶店停业后务农。但贾老不忘茶店,常常在儿女面前谈及茶店掌柜、员工以及茶店饮誉中国西北各省,深受少数民族喜爱的情景,言语中时露惋惜之情。根社听在耳里,记在心上,长大以后就暗下决心,要光复泾阳茶业。农作之余,他多次和老父谈起制茶之事,老贾师父遂把制茶秘笈交给他。时逢盛世,百废俱兴。历史给予有志者机遇,素怀复兴泾阳茶业壮志的他,没忘记老父临终期待的目光和嘱托。在20多年跋涉建筑行业中积累人生经验,扩开创业胆识和思路的同时,他没有忘记复兴泾阳茶业。

2006年,贾根社的房地产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便埋头开始了制茶的尝试。最初的生产,虽有老工人指点,且工艺与传统一模一样,即经过剁茶、过箩过筛、备水、熬茶釉、打吊、端壳郎、灌封、捶茶、发花等十多道工序,但还是失败了,近百万的资金泡了汤。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拿着家传的制作工法,再结合现在的气候,水质,时间反复的研究,年复一年,直到2008年下半年,他才终于做出了他记忆里的味道,带着喜悦与泪水,他从湖南进了25卡车毛茶,开始了大批量生产。为了传祖兴业,贾根社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着手调查泾阳古茶楼,并绘制完成了古茶楼的结构图。作为泾阳茯砖茶制作技艺的第十二代传人,他对古茶楼曾经拥有的辉煌历史深感自豪,他决心重振古茶楼文化,传承发扬传统泾阳砖茶。2008年,贾根社便按照曾经从父亲那里听说的样式,参照各类文献资料,还原历史原貌,完整的仿古建筑群集泾阳四街四十八巷于一体,泾阳茶叶盛世再现眼前。随着政府对泾阳茯砖茶产业发展的重视,经过专家评审,因传承脉络清晰且制作技艺与古法最为接近,作为泾阳砖茶第十二代传人贾根社所挖掘出的制作工艺被评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泾阳茯砖茶的发展贾根社充满信心,他说,那怕前方的道路再崎岖,再坎坷、荆棘丛杂,他也要大胆的走下去,吃刀咽剑,疲劳艰辛,也在所不计,他要干下去,干个名堂响亮,干个轰轰烈烈,大张旗鼓!一定要使淹没了五十多年的泾阳茶走向西北,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让昔日丝绸之路上叮当驼铃和现代飞驰火车的长笛组成一支美妙绝伦的交响曲,把泾阳茶送到世界各个角落人们的心里。

.

非遗传承人创作鄂派紫砂壶捐赠湖北省博物馆


省级非遗传承人江城花3个多月创作一对“楚风汉韵”紫砂壶,国外汉学家曾表示愿意出200万元购买。昨日,著名紫砂工艺美术大师江城将这对心血之作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

59岁的江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派紫砂壶陶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他在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楚文化特点进行创新,制作出独树一帜、具有荆楚地域文化特征的紫砂陶艺作品,开创了鄂派紫砂壶陶艺。

江城介绍,捐赠的这对壶名为“楚风”、“汉韵”,均引用古代汉印的印形作为整体造型。在主体材料的选择上,“楚风”使用宜兴紫砂矿料中的清水泥,颜色为深红色,显示厚重感及楚时古风之感。“汉韵”则选用烧制后为淡黄色的团山绿泥,显示出现代气息。

记者看到,两把壶身上贴有两种不同花卉的立体图案。江城采用了贴塑手法表达创作意图,“楚风”上的牡丹花象征荆楚大地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汉韵”采用了武汉的市花梅花作为装饰元素。江城说:“梅花经过严寒开放得更加艳丽,它的傲骨值得赞颂,用梅花来表达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再恰当不过。”

据了解,“楚风汉韵”是江城2013年创作的。2014年5月,他和另外14名湖北的非遗传承人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参加文化交流,带去了包括“楚风汉韵”在内的9件紫砂壶作品。展览结束当天,一位国外汉学家相中了“楚风汉韵”,当场表示要出200万人民币购买,被江城婉拒。

江城昨日说:“‘楚风汉韵’的创作灵感来自湖北武汉的悠久历史,我希望把它留在家乡。”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视察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