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铁壶历经百年历史的累积,演变出来的铁壶,形制种类大小不同,细腻的工艺,工匠的巧手,使铁壶千变万化,成为迷人的用具,用茶时可见铁壶冲入开水时的样子,相对的客人可以看到铁壶镶嵌的一面,不论是素器,高浮雕或金银镶嵌,亦可显现主人品味,所收藏铁壶与他人不同之处,也可展现其地位,眼光之独到!

现今的日本老铁壶在中国正引起一阵强烈的旋风。近年来中国普洱茶的兴起,间接带动周边茶具的活络。由于铁壶产生的二价铁有肋于人体健康,加上典雅的外型带动泡茶的气份,使得老铁壶在这波茶具风潮成为最闪亮的明星。用老铁壶来喝茶,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传闻,已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中开始流传。中国商人相继至日本收购老铁壶,希望于产地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然而日本人对于品质一向追求完美,即便供不应求,产量仍有严格控管,早期的老铁壶又有许多流于海外,及二战时期几乎将所有铁器全部造成武器(枪炮),故造成日本当地对于老铁壶出现了严重缺货的现像。

如同过去中国的汉字影响日本的传统文化,现今的老铁壶则开始反流行回中国,在短短一年间,价格从几千日元扶摇而上,且持续不断攀升。在全球发生金融海啸之前,还有精品单价涨到200多万日圆的传闻。

铁壶是一件可以使用的煮水器具,也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我们去收藏。

编辑推荐

一件紫陶的好坏,不止有无明显瑕疵那么简单


今天刚好与一位顾客聊到这个话题,就借着这篇文章继续说说。

大家在选购紫陶产品时,挑好坏,大多只是检查表面、内部以及一些细节上是否有明显的瑕疵,比如裂纹、划痕、微气泡眼、平整度、密封性、是否变形等等。

这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肉眼仔细观察,就容易发现,它们都是很明显的瑕疵,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完成这些方面的检查。

当然,这些方面也是必须检查的,如果连这些明显的瑕疵都做不到有效控制,那么一件东西就连最基本的合格都算不上。

但是仅仅检查这些明显的地方还不足以帮助您挑选出一件好的紫陶,有一些并不显眼的、隐蔽性比较好的“瑕疵”,按照常规的检查方式,难以发现。

另一种原因是很多顾客其实做不到深度了解紫陶的工艺,所以即使那些不显眼的地方出现问题了,顾客也看到了差异,但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也无法判断出那是不正常的情况。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建水紫陶的成品存在很多颜色:红色、紫色、猪肝色、复烧橘红色、黑色、古铜色、白色,等等等等。因为泥料、烧制、打磨等方面的不同,客观存在各式各样的颜色。

但其实,每一种颜色也存在纯正与否的区别。就拿黑色来说,纯正的黑色有一个最佳的烧结温度范围,这个范围很小。烧气窑也很考验烧窑人的经验和技术,有的人技术和经验都不到位,想烧得纯正,但是又怕温度高了,出现气泡,变成“明显的”瑕疵货;于是索性刻意控制一下温度,就算温度低了一点点,烧结度没那么完全,颜色没那么纯正,充其量是“隐蔽的”瑕疵货,内行尚且很多人看不出来,何况那些挑东西只看颜值的人呢?

再一个例子是塑型方式。建水紫陶主要以手工拉坯塑型为主,但是也长期存在着一种机器压坯的工艺。以前机器压坯不成熟,与手拉坯还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是现在机压坯工艺越来越发达,与手工拉坯的区别越来越小。

长时间接触紫陶的人,当然还可以从一些细节上、手感上辨别出来,或者通过对比多个产品去识别。但是很多顾客往往一次只买一件东西,买几件的也很可能是各不相同的,想对比都没法操作。

以上只是两个常见的例子,还有其他很多方面,隐蔽性也很强。说这个情况是希望大家在选购产品时,除了检查那些明显的瑕疵,对于一些不那么明显的,但是自己又怀疑的地方,要及时提出来,如果确实是瑕疵,就放弃选购,如果不是瑕疵,那至少解除了自己的疑惑。

一件好的紫陶,要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美感


材质之美建水紫陶以天然粘土烧制而成,又经特殊打磨抛光其色黑红相间,古雅而厚重。

造型之美建水紫陶造型多以简洁、大方为主,不如它陶多变,这是工艺的局限所致。

构成之美建水紫陶装饰是直接用毛笔书画,其构图须随器形而变化,形成了特殊的构成之美。

书画之美书画是建陶的灵魂,它又将诗词、篆刻等融入其中,使其内涵更丰富,可吟可观耐人寻味。中国书画讲求格调和意境,这需作者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更须有一颗以艺制陶之心。艺术的境界源于作者的学识修养以及情感的融入。

建水紫陶之美也来自材质与书画的巧妙结合,不论人物、山水、花鸟首先得讲究线条质量。线条在书画艺术中造型写意的基础,有着独立的审美意境。书法与诗词结合又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印在其上起了款识之用,也有点睛之妙。

建水紫陶的生命在于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而产生的意境,同时更需要艺术家的情感融入情感和意境才是艺术的真谛。“意”是寄情,“境”由心生,只有寄情于作品才会产生意境,有了意境之作才能引发观者的思绪和遐想,产生共鸣。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一件可以煮水的艺术品》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