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延伸阅读

喝茶必须知道的“三得”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

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洌,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

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藉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

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道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给人以一种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

二曰得神

《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

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三曰得味

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

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

品茶得趣


旅游中,当人们跋山涉水到口渴汗流的时候,手头若有一罐茶饮料,开而啜之,顿令人浑身舒爽。如果家里来了不速之客,来者准备谈几句话急着要走,那么临时冲泡烫茶敬客,没有必要,而取易拉罐待之,既方便又礼貌。不过一般人公休假日,亲朋好友小叙,“晤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兰亭序》)互无戒心,牢骚全无顾忌,议论海阔天空。在这种情况下,人手一只易拉罐,未免太扫兴。俗话说:“手拿罐头,呒啥话头。”所以,传统的泡茶实在不可少,边品茶边聊夭,茶助文思,茶提诗兴。因此,自古以来,茶的瘾君子一般精行俭德。但是,有一个时期,朋友与运动并不并存,清茶小叙,也可能半句牢骚惹来一身祸水。现在这种品茶聊天的清福又回来了。二三其人,清茶相叙,谈笑一阵,口中无辫子,莫怕挨棍子,乘兴相会,坐久而散。这真是“尘心洗尽兴难尽”,笑口常开可延年。

在《岩栖幽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所以,即使到茶馆“吃茶去”,也是二三人相约为佳。不过到茶馆吃茶也是有意义的。

何时开始有茶馆,这是无法确定的。古代民间卖茶水的事早有记载。当初在漫长的驿道旁,荒村野渡边,半路亭中,分径岭上,古人为了照顾旅客,设摊卖茶,放桌放凳供休息,这种茶寮在前几年公路不通的边远山区还能见到。他们烧开水的风炉是三眼长火弄,40度向上接连烟囱,每只灶眼上放一只“来烧罐”,客来一把柴火,半支烟功夫,水就沸腾了,原来这种“来烧罐”是用做砖瓦的陶土制造的,壶高20厘米左右,壶腰直径不过22厘米,腰以下渐小,底直径10厘米,底部有锥状“漏斗”突入壶腹,从而增大了受热面积,所以,水容易烧开。三把罐子交替受热,供应开水神速。在村镇集市的形成中,茶馆也应运而生,为农民销售产品有个落脚点。而在城市,茶馆进一步发展,馆内陈式也不断变化,从长条桌到八仙桌,从大堂到内设雅座。以清初北京馆为例,当初店堂内设长案,茶叶与开水分别计资,有自备茶壶和茶叶者,可只买开水。茶客以旗人为主,虽官至三四品者,亦携鸟笼入坐茗憩,与马夫走卒杂坐攀谈,而一般显要则不入茶馆。

据古文记载,江宁(今南京)乾隆未叶始有茶馆,从“日色亭午,座客常满,或人凭阑而观水,或促膝以品泉”的记述,这种茶馆是相当文雅的。而同治初年,上海的茶馆,有的可供鸦片,有的茶馆在“每日未申之时,妓女联袂而至”,可见相当混乱。旧社会,湖州城内有十多家茶馆茶楼,友会聊天的,谈论诗文的去处都有,而大多数茶馆是生意人交流信息的场所。解放后,茶馆一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技知识,破除迷信的阵地。后来,茶馆一度衰落了,因为运动中无知己,人心隔肚皮,何必品茶聊天自掏晦气。改革开放后,茶馆又兴旺发达了,但是似乎只适应市侩们的需要,一般退休职工可望不可进,只好自备茶瓶,三三两两相叙公园边沿阶石,排排坐消磨个把小时,茶水虽凉,阳光温暖,要想说的话吐出为快,心中一乐,真是清福。

茶艺师,落入凡尘的仙子


她是90后,却有8年的职业茶龄

她是世博龙井茶仙子

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嘉奖

为众多政要名人表演过茶艺

她是职业茶艺表演家

她的茶艺表演队几乎垄断杭州市场

她是宫诗语,一个舞台上的仙子

她的美,如岩茶,岩骨花香。岩骨来自她东北人的品性,花香则因她滋润了杭州的灵气。

第一次见她,沉熟和干练,让我诧异她是90后。

她16岁只身从东北来到杭州,机缘巧合进入湖畔居做茶艺表演,遇上了茶。

一个女孩子独自一人在外闯荡,家人难免牵挂。谈到一个人在杭州生活的不易,她只是淡淡一笑,说希望遇到一个懂她的人,相互有个依靠,也好让家人放心。

19岁,通过层层选拔当选世博龙井茶仙子,她感谢老师和领导对她的厚爱。

20岁创建自己的茶艺表演队,活跃在各种场合表演茶艺。

她擅长西湖茶礼、九曲流芳、禅茶茶艺等各种茶艺表演,曾接待过众多国内政要、国际使节。虽取得佳绩,她却仍不断在创新、开拓新的茶艺表演领域,已在筹办一个文化公司,进一步推广茶文化。

提到她擅长的、喜爱的茶艺,她说:“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茶艺表演的审美特征是通过外观来追逐内在美,其内在美即“物我两忘”、“自然和谐”的茶道。欣赏茶艺表演实则是在动静之间洞察万物玄妙、领悟人生哲理、感受人文精神,是审美主体无形的心灵感受、是情绪体验化为有形物境与物感的过程。

宫诗语,带着她十六岁就遇到的茶,一直走到现在,还将继续走下去。

宫诗语:

2008年3月,我偶然走进了“湖畔居茶楼”,当时特别崇拜那里的一切,不管是茶,还是西湖,都特别的美,那种平淡里有穿透心扉的力量。

我喜欢喝茶,在启蒙老师沈黎明的引导下学到了我的第一道茶艺:掺茶——长嘴壶,从此便对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2008年年底,我开始跟随师傅进行公益演出,参加一系列的茶文化推广活动。2010年,我很荣幸地获得“中国世博茶仙子”的荣誉,至此,我对茶有着更加浓郁的情感。随后几年,在朋友老师的帮助下,我组建了自己的茶艺表演队,更多喜爱茶的小伙伴加入到团队当中。我们对茶有着浓烈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情,我们走南闯北,希望能为茶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茶缘——用心泡茶得真味


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

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茶艺师刘洁:微访谈


微访谈

说说你的梦想。

刘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比如现在啊,在丽江这里做酒吧的歌手,做兼职茶艺师,随心所欲地过生活。也算是梦想照进现实了吧,未来还有什么新的计划?

刘洁我还没有享受够现在的生活呢,我想未来只要是接近自然,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去哪里都好。你了解茶文化吗?

刘洁我只能算是略懂皮毛,冰山一角,还在不停的学习中,对于我来说会心便是好茶。喜欢喝茶吗?

刘洁喜欢,那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唱歌之前,我都会喝一些,生津润喉可好了。

黄昏时分,我窝在束河古镇的酒吧里,点了一瓶啤酒,静静聆听窗外潺潺的流水声,遥望着远处归巢的飞鸟和金灿的落日,古镇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好像与我一样,放空自己享受这漫无目的的“流浪”。本来和刘洁约好8点见面,我经不住这古镇的诱惑,提早到了1个小时。

不一会Let’sstartfromhere熟悉的旋律在空中缓缓流淌,那轻柔的声线把这首经典的歌曲唱出了一股清新的味道,我手拄着腮四处寻找这好声音的源头,透过雕花的玻璃窗,看到一个穿牛仔裤,帆布鞋的娇小女生抱着一把吉他,坐在高脚凳上闭着眼睛忘我地歌唱。

一连几首歌下来,我越发喜欢这个笑容和歌声一样甜美的女孩,没想到这时她竟然朝我走过来坐到了我的对面,笑嘻嘻地说:“你好,我是刘洁,让你久等了,不对,应该是你早到了。”我一脸诧异,“你怎么知道是我在等你呢?”,“因为你桌子上放着《普洱》杂志啊!”,我低头看了一眼桌子后,相视而笑。

很快我们聊开了,原来刘洁是地道的重庆妹子,来丽江读书以后就爱上这里的一切“别看我晚上在酒吧驻唱,白天我可是兼职的茶艺师呢,来云南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实现了自己当歌手的小小愿望,爱上了能让我静心的普洱茶。”

我们天南地北的聊到深夜,这个时候刘洁抱来一把野花,自己动手把野花插在木质的瓶子里,她说店里的花必须三天一换,她喜欢这活计,所以都揽到自己身上。月光柔软的洒在她身上,刘洁认真地摆弄着花,嘴里喃喃自语到:“真美,花儿明天美美的开,一定要多开几天。”

佳人档案

姓名:刘洁

身高:163CM

星座:狮子座

职业:酒吧歌手

爱好:茶艺、吉他

喜欢的颜色:天空的颜色

喜欢的影视作品:士兵突击

最喜欢的植物:满山的野花

最喜欢的动物:狼、狮子

转载自《普洱》杂志!

对话高级评茶师:李宗垣


对话高级评茶师:李宗垣,文章为你介绍海峡生活报对话安溪铁观音集团总审评师李宗垣先生的详细内容!

李宗垣,出生于1942年12月,籍贯安溪县,现为安溪县茶叶质量评审组组长、高级工程师、高级评茶师、高级茶叶加工师、安溪铁观音集团总审评师。

“谁能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李宗垣,用毕生的精力探究铁观音,为铁观音制作和审评的标准化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安溪茶界的实践型专家和评茶大师。

近日,记者登门拜访李宗垣,通过对话揭开这位老者背后的知识宝藏和人生芳华。

人生三部曲

海峡生活报:1962年从福安农专茶叶专业毕业后,您一直都在安溪茶区工作,如果要把您的人生经历分成几步曲,您会怎么分呢?

李宗垣:分三部曲。1962年毕业参加工作后,历任茶站技术员、茶叶公司审评科长、特种名茶包装厂厂长等职,那时年轻,边做边学边研究。这是第一部曲。1980年,我开始在《福建茶叶》发表《铁观音看青做青技术》,三年间连续在全国、省茶叶刊物上发表科技文章17篇,同时担任一些学校的茶叶班教师,在县及乡镇办的茶叶培训班讲授茶叶初制一百多场。后来整理出版了《安溪乌龙茶审评技术》。这是第二部曲。1993年开始,我就参加县举办的各种茶事活动,特别是安溪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长沙等地举办的茶王赛,可以说很多茶王是在我手上诞生的。2006年又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一书。这是第三部曲。

海峡生活报:期间有没有什么事让你印象比较深刻?

李宗垣:1982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很多农民对如何种茶制茶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当我给农民讲课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有一次在湖上乡讲课,来了一百多个农民,他们全静静地坐在地上,我连续讲二三个小时,他们没一个站起来。还有一件事,2002年,去杭州参加全国第一批高级评茶师考试,报考的有十几个,通过考试的只有4个,我是其中之一。当时连续备考7天7夜。通过考试后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海峡生活报:您著书育人,默默无闻。2006年被评为“泉州茶业十大贡献人物”时有什么感想?

李宗垣:这只是一项荣誉吧,对我一辈子的努力算是一种认可。我觉得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对名利并没什么追求。

茶叶审评应与时俱进

海峡生活报:茶叶审评是个很专业的事,在这方面您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您怎么看审评的重要性?

李宗垣:安溪铁观音的特征特性、品质优次、等级划分、价值高低等都必须通过审评才能确定。因此茶叶审评在茶叶产制、科研、收购、加工、销售、外贸等环节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在茶已成为一大产业,更离不开审评。

海峡生活报: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审评的?

李宗垣:茶叶品质是茶叶物理性状和主要化学成分的综合反映,因此得根据外形的条索、色泽、内质和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大因子,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

海峡生活报:能不能具体一些。

李宗垣:比如干看茶叶色泽,季节和制茶工艺水平不同会使茶叶呈现不同色泽。发酵较好的呈正常色,发酵充足的呈黄绿色,轻做青的呈绿色或翠绿色,高级茶叶有特殊色,如铁观音的“砂绿”。

海峡生活报:乌龙茶类中为何有“北水南香”之说?

李宗垣:闽北乌龙茶是滋味为重,闽南乌龙茶则首推香气,香气也是铁观音审评的首要因子。第一次冲泡嗅香主要是判别浓强度、香型、异杂味,第二次主要是辨别香气浓淡强度、品种纯正度、鲜嫩度,第三次主要是判别香气持久性。三次嗅香前后连贯,综合分析。海峡生活报:那在滋味审评方面有什么讲究?

李宗垣:茶叶是饮用品,滋味是直接与口腹相通的。为正确评味品饮前不宜吃有强烈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保持味觉灵敏度。此外,舌尖对温度高低敏感,易为甜味所兴奋,舌两侧为酸味和咸味感受区,舌心舌根易感受苦味,舌根对回甘分辨最清楚。因此,茶汤入口可用舌头循环打转,使各部分都能与茶汤接触,辨别不同味道。

海峡生活报:茶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品种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审评标准却是相对固定,这是不是容易产生矛盾?审评标准是不是也需要不断变化?

李宗垣:随着市场的变化,其实审评也不断在变。特别是1999年以后,清香型铁观音打破了很多传统标准。我认为审评要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要结合市场,甚至要能够指导生产,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效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拼配”是技术革命

“文化”是促进动力

海峡生活报:您觉得安溪铁观音的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宗垣:一是铁观音的香气明显,有独特的韵味和兰花香,二是它滋味醇厚鲜爽,三是滋润有回甘。

海峡生活报:除安溪之外,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面积种植、生产铁观音,您怎么看?李宗垣:海拔、土质、季节、气候、、茶园管理、茶叶采制等的不同,都会对铁观音的品质产生影响。安溪铁观音发展到现在已经面临很大挑战。这些挑战既有来茶区的扩大,也有来自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铁观音的传统特质是它的香气和韵味,如果改变铁观音的种植环境和方法,它的香气和韵味会怎么变,有待观察。如华安县、南靖县甚至包括一些省外地区,种植出来的铁观音有的香高而味淡,有的味醇而无韵,各有特点。

海峡生活报:那么安溪的铁观音如何坚持自己的特色呢?

李宗垣:安溪的铁观音在韵、味、香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出来,但从目前情况看,安溪的不同茶区产的茶也是各有优缺点,如感德茶香气高但茶水偏淡,长坑茶内质好但茶水偏粗。但有个办法可以改变某个茶区某批次茶叶的品质,那就是茶叶加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拼配。通过拼配,可以根据其品质水平和各自特点拼在一起,取其长处,弥补或掩盖短处,这对提高茶的品质,保持稳定性,对创品牌、统一价格、稳定客户等都有好处。

海峡生活报:拼配的依据什么?

李宗垣:拼配的跨度比较大,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地域、等级、发酵程度等进行拼配,如夏茶拼春节,可以增加鲜绿度和香气,也使夏茶滋味醇和,冲淡粗涩味。当然,拼配不是简单的1加1。如西坪茶水好,祥华茶香高,两个茶区的特点不同,如果只是简单的拼配,反而可能使品质下降。要讲究内质、数量和比率。

海峡生活报:如此看来,拼配技术可以改变甚至提高安溪铁观音的整体品质?

李宗垣:是的。拼配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但也很复杂,不好拼。

海峡生活报:除此之外,您对发展安溪铁观音还有什么建议?

李宗垣:我认为产品、品牌和文化是茶的三个不同层次。我们除了研究提高茶叶品质外,还应该努力去创品牌,并大力宣传推广茶文化。毕竟,文化才是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茶艺师礼仪学习 礼节 礼貌


礼节、礼貌

礼节、礼貌是茶艺服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礼节含义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从事茶艺服务工作的人员,要与来自各国的朋友交往,就必须熟知他们的礼节。同时,还应尊重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这样才能在服务工作中做到热情真诚、以礼相待。

礼貌的含义

礼貌是人与人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对于茶艺服务人员来说,讲礼貌是要有分寸的,应做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既不失礼貌,又讲原则。

礼节、礼貌的具体体现

语言上的礼节

称呼礼节,在茶艺服务工作中,切记使用“喂”来招呼宾客,应主动上前恭敬地称呼宾客。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相差很大,因而茶艺人员在称呼方面也应多多学习。

问候礼节,茶艺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根据时间、场合和对象用不同的礼貌语言向宾客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关心。

应答礼节,茶艺人员在应答宾客的问题时要全神贯注的聆听,不能心不在焉;在交谈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说话时应面带微笑、亲切热情,必要时还要借助表情和手势来沟通和加深理解。不可不懂装懂、答非所问;在回答问题时,要做到语气婉转、口齿清晰、语调柔和、声音大小适中;对宾客的过分或无理要求要婉言拒绝,并表现出热情、有教养、有风度。

行为举止上的礼节

迎送礼节,茶艺人员要笑脸相迎、热情招呼;热情相送。

操作礼节,茶艺人员在服务中要注意“三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

茶艺人员在任何情况和场合下都要有自控情绪和行为的能力,相互之间应真诚团结、密切合作。这样,才能在操作中做到不失礼。

樊小磊:平和者得喜乐


——记广州论茶华北大区八强樊小磊

西单,作为北京著名的商业区,每日迎接着庞大的人群,可谓闹市中的闹市。但这里却有一处地方,让路过这座城市的过客们,愿意暂停下匆匆的步伐,于其中静坐饮茶。这里是大益茶北京西单店。

她,叫樊小磊,是这样一个店的店长,2008年与店结缘,从此由一个不识茶味的小女孩,走到了2012年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的华北八强。

24岁,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还是稚嫩和冲动的年纪。某些人刚刚踏出大学校门正在理所当然地放任自己的冲动,某些人已被社会磨平了意气和棱角,某些人渐渐随波逐流的隐匿于人群,有人彷徨困惑,有人意气风发。但这个女孩,用时光将自己沏成了茶。并不浓酽,也无动人芬芳,只是淡淡的,给了时光自己的味道。

当说起在大益的这几年时,她的字字句句都是满足。她说她喜欢在店里的感觉,像家一样温暖,甚至休息的时候也喜欢再回到店里坐一下。

与时下的年轻人不太一样,她并不常上网,偶尔上也只是看一些新闻。休息的时候则更喜欢读书和学习。而这与她早年的放弃学业不无关联。

2006年,作为3个弟妹的大姐,一直成绩优异的樊小磊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机会,与二妹一起到北京亲戚处打工。虽然父母一直认为她内向的性子并不适合外出闯荡,却在她的好强坚持下不得不妥协。在母亲的“在外面不比家里”的牵挂中,姐妹俩开始了在北京打工的日子。那个时候,她跟妹妹的工资是每人500,为了可以给家里多寄点儿,姐妹俩每月只给自己留下100元的生活费。虽然如此,她却并不觉得苦,而觉得收获更多的是温暖,因为当时工作的超市有一个很好的大姐,帮她们垫付了几个月的房租,直到后来收入多了,她们开始在外面重新租房,大姐还一直叮嘱,小姑娘在外面,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这就是她的第一份工作——超市里的糕点导购员。

对于一向内向的小磊来说,这可以算的上是对自己的一次突破。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她不好意思跟人讲话,更不好意思介绍自己的产品,心里担心如果说了还没卖出去,多不好意思,这种想法拦在心里,让本来内向的她更加不敢开口。但她又是好强的,当看到别人做的很好的时候,她就想自己能不能也做到。她告诉自己好多事不是一下子就能成的,要一点儿一点儿的来。于是她慢慢学着其他人的销售方式把东西卖出去,就在这样的模仿和学习中,她渐渐的开始明白,销售除了产品本身,自己如何从顾客的角度介绍也同样重要。销售更多是在顾客心理和产品之间搭起一座桥,让消费者主动走向自己的产品。

糕点区的隔壁是一个卖糖果的大姐,因为相邻,平时少不了彼此帮忙照应,来往间两人便成了不错的朋友。08年当小磊打算重新换一份工作时,大姐将她介绍到了正在招聘的大益茶西单店。而这一次,她没有再离开。

从未接触过茶的她开始积极的学习各种,从店主波哥崔姐那里,从各种宣传材料,从客户,从公司的各类培训,她开始爱上了喝茶,更爱上了普洱茶。4年多来,她工作努力负责,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现在的她,吸取了足够的养分,已开始用坦然,随意,平和的心态与客户交流,而不仅仅只是销售。

不仅如此,现在,父母弟妹们齐聚北京,她又重拾学业,重拾起自己曾经那句“我一定会上大学”的诺言,休息之余先是参加了会计学习班,接着又报考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夜校。准备为自己多年前的学业划上自己想要的符号。

对于这次的广州论茶选拔赛,她最初并未有太多期许,练习也本是为带动客户进行,却无意中进入了复赛,甚至决赛。她说这是她没想到的。更没想到的是,平时为客人撬茶、泡茶的服务恰恰帮了她的忙,让她在最终的比赛中晋级八强。

但对于去广州论茶,她却又有着另外一番想法,虽然大家开玩笑时常说,要把宝马赢回来,但广州成熟的市场经验比宝马更吸引她。她说,去广州嘉年华是本着学习的心态去,只有学习才会让人进步。

大理“三道茶”


早在南诏时期就有饮用三道茶的习俗,茶具和制作方法在当时就很考究。托盘用黑漆木制作,烤茶用拳头大的黑色土陶罐,使用白瓷蓝釉花的无耳茶盅。茶盅有小、中、大三种,按顺序分别在每道茶使用。茶叶一般是大理感通寺出的感通茶或下关沱茶,水以苍山溪水或龙潭水为上。

事实上,白族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第一道是“苦茶”,即在火盆上支三角架,将小土陶罐底部预热,待发白时投入茶叶,抖动陶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冲入少量开水,煮沸后倒入牛眼盅内;第二道“甜茶”是在烤的基础上,加上切细的乳扇、核桃仁、芝麻、红糖等,寓意人生在世历尽沧桑,苦尽甘来。第二道茶的关键是乳扇不能炸,只能烤;第三道“回味茶”是在茶杯中放入花椒数粒、生姜几片、肉桂、蜂蜜和红糖少许,寓意着岁月漫长、酸甜苦辣、回味无穷。讲究的还要用松籽仁和核桃片做成一只欲飞“蝴蝶”漂在茶水中。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白族三道茶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旅游文化内涵,每道茶之间都伴有歌舞,参与者一边看赏心悦目的歌舞,一边喝三道茶,回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界。

什么样的壶能称得神器


紫砂文化品鉴——

九瀚艺术,在宜兴紫砂界是个异数。

11月24日讯:首先,九瀚艺术掌门人或说是灵魂人物吕一让,是个异乡人,来自台湾,与紫砂无水土关系,却像在前世结了缘,这位家境殷实的世家子弟,十七岁时,五陵年少,同学还在玩电动车时,他却痴迷于紫砂老壶……八年前,以古玩藏家眼光入手紫砂,锲而不舍执着于一个信仰,那就是美,仍至唯美,甚至于极致的完美。

■收藏周刊特约撰稿人沈平

(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九瀚艺术的异数起点,似乎在于有着当今宜兴制壶人都已淡化了的使命——令朱泥壶在泥与火的激情燃烧中绽放流光溢彩,重塑清代以降远去的精灵,点燃他们独特的“九瀚子午火”,复制出龙窑火型的“特优微几率性黑骨烧法”概念,以专利倒焰气氛窑,模拟古龙窑烧窑气氛,提取烧结状况精华,还原氧化烧结于一体,令朱泥壶面存在大量纳米石英晶体,甫一出炉,便堪比异常紫砂壶滋养数月的水色、包浆……壶友们发现此“神器”在高倍数放大镜下可见,其气孔率达到异于常壶的双气孔结构,可与清代老朱泥壶残片一比高下。自然,这些密集的气孔可以起到储存茶香的特效,更奇妙的是,九瀚追求的壶体内部含铁之富,冲茶犹如铁壶煮水之效。显然,选用的是旧藏珍稀的宜兴本山天然原矿,这些泥料,采用原始手工练泥,不掺任何化学添加剂,使得所制泥料中分子结构不被破坏。烧成后的朱泥壶光泽水润,透气性直逼清器。真可谓一丸朱泥在“九瀚子午火”的淬炼中,微笑涅槃,令九瀚朱泥壶的玩家、藏家与清代朱泥壶的“红颜知己”重逢相握……

仅此作为异数,于九瀚艺术者来说,仍觉不过瘾,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坦诚地邀请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进行材质专业分析测试,这是当下许多以化学添加剂掺入朱泥者避之不及、讳莫如深之大忌。

不少宜兴同行见证了九瀚艺术跨越多年亏损,一路沟沟坎坎地前行,但仍锲而不舍地问鼎清代朱泥壶的古意、美感、泥料肌理、质感与窑火气孔效果。解码尘封百年的秘笈,连宜兴紫砂艺人都觉得是奢华的梦想,而这个异乡客却在不断激活宜兴人祖上的窑炉,让它复兴,重现辉煌,便对九瀚艺术有了“他乡知音”的敬畏心。

以制文人壶高手而享誉当今紫砂界、对传统文化与紫砂工艺颇有研究及创作心得的陶艺家吴东元,在闲话九瀚艺术时,作为同行与同道中人,颇有感触:九瀚艺术与宜兴紫砂艺人太不相同了,吕一让先生多年来反复琢磨的不是企业运行财务报表以及成本利润,而是复兴紫砂文化。比如窑炉,不知他设计制作了第几代,每次从台湾运来,他亲自实验,他一次次享受在失败的黑暗中闪现的那一道希望的曙光,他欣喜的是自己的紫砂文艺复兴理论体系日臻完善的过程,他乐意于追求工艺设计、窑温设计、旧泥拼配,在收缩极大的“险境”中,剑走偏锋的意外惊喜,陶醉于朱泥玩家与藏家追逐九瀚朱泥壶的匆匆脚步声……他在理论、科技、工艺、烧造等许多方面都填补了当下紫砂艺术的空白,他心中有一片对紫砂文化深深厚爱、痴痴追求的净土……

而作为紫砂资深玩家,品鉴高手,对紫砂艺术的品质、审美诉求颇为讲究的崔莉臻女士如是说:九瀚艺术借助近十年在紫砂传统工艺与传统窑烧技艺的摸索钻研,如今已在紫砂业界展现了其尤为重要的领先地位。九瀚茶器与当代茶文化紧密结合,其作品把握了良好的求真、求实、求精、求质的品牌定位,在紫砂最佳实用功能完美体现之余,还更好地完成了紫砂传统造器的深耕与觉醒,这也是九瀚紫砂茶器在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必然结果。

于我看来,作为视觉艺术的实践者,紫砂界异数的九瀚茶器与掌门人吕一让先生,是在复兴紫砂文化的殉道中,燃烧自己,凭借一丸朱泥,释放自己的艺术魅力,在无数的实验碎片中,追求传奇般的完美,让茶人抚摸那一丸朱泥如邂逅清代的“红颜知己”,体验时空的穿越,完成薪火的相传,进一步修补了紫砂工艺与文化的断裂。

欣闻九瀚艺术今次“朱颜不改”,携带珍品亮相广州茶博会,开心地调侃一句:你还等什么?我和我的壶友们都惊呆了!

茶艺师 李国微的薇访谈


说说你最喜欢的生活状态吧!

李国微:我挺讨厌嘈杂的,那种喧嚣的生活不适合我,平静、安逸的生活状态才是我最向往的,也是我现在努力的目标。

有特别迷恋的地方吗?

李国微:有啊,日本就是我特别迷恋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最最喜欢的樱花。樱花开放时我置身其中,粉红的花瓣就像细雨一样柔和的飘落在身上,那种漫天飞舞的绚丽,让人永生难忘。

作为茶艺师,你一定遇到过比较有趣的事情吧?

李国微:当然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在泡的时候,有人把熟普当成红酒喝,还奇怪的说:“这个红酒怎么一点酒味也没有呀,还是热的。”

怎么会选择茶艺师这个职业呢?

李国微:我想是一种机缘巧合吧,刚毕业时正好是普洱茶最火热的时候,我想多了解关于普洱茶的知识,就选择了这个职业。

李国微:选中了一条雪白的连衣裙,飘逸的层层白纱梦幻满分,配上她精致的锁骨和柔顺的秀发,恍若芙蓉出水,不染半点尘迹。

晨光照耀在水面上,洒下一片金黄,四周的绿树如同海浪一样在风中起伏,一条木头的栈道顺着河畔,延伸至远处。微风扬起了李国微的飘逸裙摆,她像个顽皮的孩子在栈道上不停奔跑,还不停地回头说“快到了,快到了,前面有一大片芦苇塘,真的好美”,我和摄影师连走带跑都气喘吁吁,她却没有一丝喘息,就像音乐盒里不停旋转的芭蕾公主,美丽并充满活力。

阳光给洁白的芦苇镀上了诱人的金色,李国微倚靠在栈道上,遥望着远方,飘渺的思绪随着芦苇的花穗在风中轻轻风扬,伴着芦苇发出的“沙沙”声,眉间出现一丝不容易察觉的浅淡的凝结——女孩的心思,旁人不必去测——也许随芦花轻扬,“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样的句子,突然就飞上了她的眉梢。

也许因为她是茶艺师,在她身上可以感受到一种古典娴静的淡雅气质,好像不用冲泡茶叶,也能嗅出她散发的淡淡茶香,让人摸不清是她选择了茶叶,还是茶叶选择了她。

佳人档案

姓名:李国微

身高:161CM

星座:白羊座

职业:茶艺师

爱好:泡茶、听音乐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绿色、紫色

最喜欢的植物:樱花

最喜欢的零食:冰激凌

最喜欢的歌曲:《琵琶语》转载自《普洱》杂志!

茶联欣赏(三)


茶联作为诗词形式的一种变体﹐以对联为形式﹐对偶工整﹐平仄谐调﹐往往悬挂于门庭上或室内﹐以茶事生活为内容﹐不但古朴高雅且能陶冶人的情操﹐为古代文人所擅长和推崇。

(1)

若能杯酒比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2)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

两头是道﹐吃一盏莫问东西。

(3)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4)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5)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6)

茗外风清移月影﹔

壶过夜静听松涛。

(7)

泉香好解相如渴﹔

火候闲评东坡诗。

(8)

陶潜善饮﹐易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9)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

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10)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茶三酒四


茶三酒四,其表示的意思是品茶时,人不宜多,以二三人为宜;而喝酒则不然,与品茶相比,人可以多一些。这是因为品茶追求的是幽雅清静,注重细细品啜,慢慢体会;而喝酒追求的是豪放热烈的气氛,提倡大口吞下,一醉方休。这也是茶文化与酒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

明代屠本畯在《茗笈》中称:“饮茶以客少为贵。”明人陈继儒也在《岩栖幽事》中提出:“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七八个人在一起饮茶,环境繁杂,人心涣散,要做到静心品味,谈何容易,仅仅是喝茶解渴而已,这就是施茶。而喝酒就不一样,人多,气氛显得比较热烈。猜拳行令,把壶劝酒,使喝酒的场面显得更加热烈。

其次,茶与酒的属性不一样,因为茶性不宜广,能溶解于水的浸出物有限,即使按茶与水正常比例冲泡的茶水,通常续水6~8次,茶味就淡了。如果人多,一壶之茶,后饮者只能喝到既单薄,又无味的茶汤了。而酒则不然,只要酒缸中存有足量的酒,是不怕人多的。

由此可见,茶三酒四,其实它表达的是一样意思,说品茶,人不宜多;而相对品酒而言,喝酒的人,或许多一些,反而更有气氛。

李师程:用民族文化打造云茶品牌


“最近,我在考察易武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关系时,有两个新的发现:一是易武不仅可以理解为傣语‘美女蛇居住之地’的意思,还可以理解为‘易经’和‘武庙’;二是盛世兴茶,历史上普洱府曾打造了‘普洱茶贡茶’,这是闻名全国的‘普洱茶品牌’。如今,我们又逢盛世,我们完全可以用云南民族文化,打造云茶的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特别是普洱茶的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刚给瑞典哥德堡号船长彼得·卡令船长授予“中国·瑞典普洱茶友好使者”证书的李师程会长,首次向本报记者透露他的最新发现。

“云茶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视野来关照云南的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我们民族文化的新元素,为云茶产业(包括正在兴盛的普洱茶产业)注入新的生机。”

深邃的思想,从李会长平易、质朴的讲述中,如月光下甘甜的山泉,沿着历史的长河流向现实。

对“易武”的重新诠释,有利于丰富普洱茶的文化文化内涵。

记者:您对“易武”的重新诠释让人耳目一新,请问:您的依据是什么?

李会长:有人说易武在傣语中的意思,是“美女蛇居住之地”,其物质依据是:易武有个“花蛇洞”的地名。这是近几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解释。如果只从这个角度思考,“易武”就只有傣族文化的内涵。

实际上,易武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易武”进行重新诠释:“易”是“易经”的“易”,“武”是“武庙”的“武”。易武的得名与汉人大量进入种茶制茶有关,易武不仅体现了傣族文化,而且体现了更为博大精深的道家、儒家、佛家的文化。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土归流”后,六大茶山茶叶兴旺,古宗(藏族)巨商“骑马千百”去“赶茶山”,但他们还不是六大茶山的常客。入山作茶者,主要是石屏、思普、大理、楚雄等地的商人。清乾隆年间,易武茶山崛起,茶业日趋兴旺,清廷贡茶除在倚邦采办外,又让易武采尚好茶叶作贡。汉人大量进入,为易武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遣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汉人在易武建得最多的是“武庙”(为纪念“武圣关公”而建的庙,又叫关帝庙)。易武街、麻黑、曼秀、易比、漫撒、弯弓、曼腊、曼乃,村村有关帝庙,这在傣族地区是极为罕见的。茶人茶商信奉“武圣”的忠、义、仁、勇的高尚品格,把他作为自己立身、立德、立言的准则,并希望统治他们的官吏们能像关公那样上不愧天、下不怍民。在易武的“武圣庙”里,主殿塑的都是关公,侧大殿里塑的才是孔明和观音。“武圣庙”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集中代表。所以,将“易武”的“武”解释为“武圣”、“武庙”之“武”,是有物质依据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为了敬奉“武圣”,有庙的村寨一年要办两次庙会,办庙会当然要念经,“易经”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庙会”,易武还有“天君会”、“文会”、“花灯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讲忠、义、仁、善。所以,将“易武”的“易”理解为“易经”之“易”,也是有物质基础的。

“易武”文化之所以不是单纯的傣族文化,其原因是: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地方,与倚邦相比,易武的土司势力要弱一些,易武土司制度的衰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历史上“普洱茶品牌”的出现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和“茶文化”的内涵。

以“易武”为一个代表来研究云南的民族文化与茶文化,其目的是希望人们在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时,要有创新思维。文化的创新是打造云茶品牌心不可少的“功课”。

记者:您为什么说历史上云南就有闻名全国的“普洱茶品牌”?

李会长:普洱茶名重天下,贡茶就是闻名全国的国优产品、普洱茶“知名品牌”。清朝康熙年间,各地进贡之茶多达13900斤,六大茶山仅以普洱茶作贡,是众多贡茶之乡中的一个。

我这里想讲的是“盛世兴茶”的道理,“知名品牌”也是“盛世”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说?

清朝的“康乾盛世”,由于社会稳定,加上“改土归流”的“体制改革”,以及由“桷茶制”的垄断经营向“茶引制”的凭证经营的转变(可以叫“茶产业政策调整”吧),从政治上、体制上、政策上为茶产业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近年来茶产业的兴盛,也同样是在社会稳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及茶产业政策有力推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盛世到来,茶产业必定会兴旺,茶文化必定会繁荣,这是一种历史趋势,我们的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普洱茶产业特别火爆。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所关注的是云茶品牌的打造问题。

我们曾成功打造了“普洱贡茶”品牌,还有滇红品牌、滇绿品牌,可现在的情况怎样?大家可以观察和思考。

品牌属于文化的范畴,品牌不是人为炒作出来的,而是靠丰富的文化积淀、强大的实力打造出来的,特别是大品牌更是如此。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打造出云茶的“大品牌”?

李会长:云茶品牌要打民族文化品牌。现在茶文化的炒作比较肤浅。茶博会、茶艺表演等茶事活动,本质上属于形式上的茶文化“活动”。我们的“研究”显得不够,如:茶的生产方式、品饮方式的研究不够,特别是茶的特色文化研究不够,市场上有关茶文化(特别是)的垃圾出版物较多,重复的东西太多。还有科技创新的问题,没有科技创新,云茶不可能持续发展,没有科技创新,云茶(包括普洱茶)也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还有组织管理的问题,要避免政出多门。

研究历史文化,是为了打造云茶品牌;研究民族文化,也是为了打造云茶品牌;强调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也是为了打造云茶品牌。从民族茶文化研究的角度讲,“民族文化”的专题性研究,并使研究成果为云茶品牌和云茶产业服务,这是当务之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谦师得茶三昧》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知识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