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喝茶玩壶的人,总是有几把爱不释手的壶,养的也非常漂亮。

可惜紫砂是易碎品,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失手摔坏心爱的紫砂壶,心血毁于一旦。

万一出现这种情况,“锔瓷工艺”或许可以帮到你。

锔,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释云:“以铁缚物。”

锔的方法是:先将金属条两头敲尖,弯曲成钉脚,做成锔钉,再用来钩合物件,使其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锔合工艺在古代广泛运用于器物制作、建筑、造船等多种行业。

锔的技术最早产生于何时,已难考证,但至少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成书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本草纲目》中介绍“金刚石”时说:“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李时珍说的补瓷应即锔瓷无疑。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钻头是锔瓷工具上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

可见在明朝时锔这种工艺就被用来做瓷器修复,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具有传统美感的特殊工艺。

“锔瓷”修复紫砂壶

破碎的紫砂壶也不是所有的都能用锔钉修复,对碎片的大小等都有要求。

对损坏的紫砂壶进行锔瓷修复,一般需要经过找碴对缝、定位点记、打孔、锔钉、补漏等步骤。

如果有碎片不完整有遗漏的话肯定是修不了的。且碎成太多片了也没有办法修。

修复步骤

假如我有一把壶摔碎了,且碎片比较大块、完整,想要修好它。

我需要先把碎片收集包好,然后交给“锔瓷”匠人。

匠人先用金刚钻在瓷面裂缝两侧等距离相对应处各钻一个浅眼,然后将预先做好的近似订书针那样的锔钉的两脚分别敲进两个眼中,把碎裂部分钩住拉紧。

视破损情况决定锔几个钉,锔好后再在锔钉空隙处抹上用糯米汁与石灰粉(或用鸡蛋清与白瓷粉)调制成的白泥,等干透后即可使用。

这样我又得到了一把完整的紫砂壶,且多了一种别样的美,锔好的后的紫砂壶无论装冷水还是热茶,都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今天很多人已经不把“锔瓷”作为一种补救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市场上也有很多专门进行“锔瓷”工艺后再出售的器具。

精选阅读

破损的紫砂壶如何重得新生?紫砂壶摔了怎么办?


关于紫砂的金缮与焗钉

经常可以听到壶友们讨论的一个问题,心爱的紫砂壶不小心磕了,或者破损开裂了怎么办?

确实,与每日泡养的壶会产生感情,碰到上述的情况肯定是非常心痛的,其实除了重换一把壶,是还有其他的修补方法的。

那就是传承已久的“金缮”与“锔钉”技艺。

金缮

金缮是一种古老的修补技艺,源自中国,后流传东亚,在日本更是形成了段位级别,此法非常适用于胎体古朴粗糙的陶器、紫砂。

金缮,其实并不是用金修复的,金缮的本质其实是『漆艺』,它是指天然的大漆黏合破损器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

题外话:大漆,也叫国漆,大漆是取自漆树的原液,大漆一旦变干既坚且牢,能耐酸、耐热,关键是这样的天然黏合剂没有化学污染。我国的漆艺也是流传已久,极为精美。

当我们的紫砂器破损时,金缮就能很好的修复。

先是将大漆涂抹断片裂面,将破损粘连待到漆干后便可粘合,最后敷以金粉或者金箔。

这种修复的效果并不会显得特别突兀,手艺高的师傅的作品更是了得,体现了细致精美的修复技巧和一种缺憾美。

锔钉

另一种修复方法,便是锔钉了,也就是锔瓷工艺。

顾名思义,这项工艺就是专门为了修补瓷器的,同样地,它也能修复破损的紫砂壶。

锔钉工艺也是最早起源我国,在宋朝的清明上河图上就画有街边锔瓷的场景。

锔钉不同于金缮,首先要比对缝口,之后定点确定打孔的位置,以金刚钻打孔,这绝对是一件功夫活,皆是几毫米之差,之后锔钉补好,调和补漏。

锔钉后的紫砂壶亦是盛水不漏,手法花样还给器物增添了几分韵味。(作者:砂海墨韵,来源:紫砂壶收藏,

紫砂壶怎么做


砂壶的做法比较复杂,需要泥凳(工作台),搭子(打泥条等),拍子(打身筒等)、尖刀、矩车(做圆形泥片)、线梗(光滑各种装饰线条的工具)、明针(即牛角片,光滑表面)等。

紫砂壶的做法:

打泥片和泥条,划泥片,围身筒,打身筒,调脂泥,口部满片,规范身筒,粘接口、颈、底部,整理粘接细部,做壶盖,做壶嘴,做壶把,钻嘴眼,校正口、嘴、把,修正壶嘴,刮光壶肩、壶嘴、壶把,划开壶口并修整,光整壶体内部,钤印章,自然干燥后进窑烧制。

紫砂壶的好处:

1、能持久保持茶香浓郁,

紫砂茶壶嘴小,壶盖紧密地贴着壶身,加上壶的内壁较粗糙,这都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消散。

2、能稍微延缓茶汤的霉败变馊,

紫砂茶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且有较强的吸附力。所以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杀菌作用。

3、保温时间长,

紫砂茶壶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这些空气形成了一层绝缘体,能有较地保持温度。

4、不易因温差而爆裂,

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能力佳,有缓慢的传热性,不易因为温度的突变而爆裂。

这样保养你的紫砂壶,错不了!


一把紫砂壶在茶汤的冲泡下,在自己悉心的养护下,变得温润有光泽,这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有玩壶之人才能明白。

想要得到一把包浆完美的紫砂壶,不应只着重养壶过程,而是应当从刚拿到手时的开壶开始。

一个紫砂壶资深玩家要学会保养自己的壶,你对它倾注的感情越多,它便越加可爱。

紫砂壶保养全攻略

开壶

现在随便上网搜搜,开壶的方法五花八门,比如豆腐开壶法、甘蔗开壶法、苹果开壶法等,除壶内的泥味、窑味,有的甚至非常可笑。

尤其是对于新入门的壶友来说,不知道哪种才是正确的开壶方法,费了功夫又伤了壶。

倘若是时光倒流十几年,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过去,大家开壶都是洗干净用茶泡泡而已。仔细想想,紫砂壶煅烧的窑温有上千度,出窑后哪还有什么泥味,窑味。

开壶方法

不要迷信网上各种奇奇怪怪的开壶方法,新壶拿到手里外清洗擦拭干净。然后用热水烫洗几遍,让紫砂壶的毛细孔受热扩张,即可用来泡茶。

泡到等水冷却之后,倒出茶叶残渣,拿出去再次清洗。

养壶

养壶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每个人喜好的手法也不同,不必给自己设置很多条条框框。

但以下这几点还需要多多注意,不然养出来的壶很可能就会“脏”:包浆斑驳、带有有光或污渍。

养壶注意事项

1、手上油的时候不要碰壶(包括涂抹护手霜等护肤产品后),紫砂壶最忌油污,一旦沾油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油污后会留下痕迹。

2、喝完茶,要将茶渣清除干净,用清水冲净晾干,以免产生异味。

3、紫砂壶不能用洗洁精或者化学清洁剂清洁,因为不仅会把壶的包浆洗掉,也会让紫砂壶吸收清洁剂的味道。

收纳

壶太多了用不过来怎么办?千万不要随便一放,等想用的时候打开一看却发了霉。

一把壶久置不用的话,切记要妥善存放。

存放注意事项

1、洗干净后,打开壶盖,放在通风易干之处,等到完全阴干后再妥善收藏起来。

不要把紫砂壶放锦盒里,锦盒内不透气,紫砂壶内的茶垢等物质易霉变,产生异味,不易藏存。

2、壶长期不用的话最好在壶里放一把干燥的茶叶,不定期打开看看茶叶是否潮湿,如何发现潮湿了应马上倒掉此茶叶,打开盖子重新把壶彻底阴干。

3、应该把紫砂壶放在没有油烟的地方、远离厨房的地方。(来源:茶文化知识,

紫砂壶,这样养护才能有效果!


工艺与美感融合,打造有灵魂的艺术品。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群使用紫砂壶,人们也渐渐发现了紫砂壶泡茶的好处。

紫砂壶是有灵性的茶具。好的紫砂壶,在使用中需要一定的讲究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发挥紫砂的品茗效果,以及养出更好的包浆美感。

什么是包浆

紫砂壶由于长年累月用于泡茶,茶汁、茶油会逐渐渗透到壶壁,增加了紫砂壶表面的水色光泽,形成“包浆”。这种紫砂特有的亚光效果,主要来自胎质中莫来石结晶和残存石英颗粒晶体构成的微晶结构对光的吸收。因微晶体对光能没有反射和散射作用,不产生紫砂器胎质表层的玄光,对人的视觉无刺激性。

如何保养好紫砂壶?分“外养”和“内养”,做到内外兼修,同时有一些注意点。

1.内养与外养

外养:经常用壶及擦拭,以茶汤滋养紫砂壶。

在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茶壶外壁上会有水汽,经常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热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生辉了。

内养:紫砂壶要注意“一壶不侍二茶”。

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壶专侍一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不会相互混杂。

2.注意事项

投茶适量:在泡茶时投茶要适量,要根据茶叶的类型和壶内的容积来放,否则会影响出水。

茶水加满:在注水时尽量加满。有些壶友每次在注水时都控制在八分满的状态,其实这样是不好的,时间一长,会造成壶内外壁不同程度的色差,所以注水时尽量加满。

热水冲淋:注满水后,一些茶叶末会随着茶汤满出而黏附于壶身,这个时候使用热水冲淋壶身不仅可以冲走茶末清洁壶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追加温度的作用,使其更好泡出茶味。

洗茶要冲:饮茶前洗茶,已经成为了常例,也就是说茶水泡的第一遍不饮,倒入公道杯之后浇淋壶身。因为壶内是开水,壶身的温度较高,故而淋上的茶汤很快就会被蒸发掉,但是茶叶中分泌出的油脂类物质则会在壶身上留下印记,因此用完茶后要用热水冲淋,一来是为了保持整洁,二来是更有利于养出包浆。

倒茶要点:一壶茶喝的时间长了,倒完会发现壶内壁以及壶盖上都会有茶叶残留,尤其是壶盖,有些壶友会想通过抖动的方式使其掉落,但这样一不小心就会磕碰到壶口边缘,造成破盖或缺口。可先将壶盖放置一旁,在壶内倒入开水晃一晃,这时残留的茶叶就会从壶壁上分离,然后倒掉,壶盖上也可以冲淋掉。

清洗壶底:有些人会忽略这一点,一般像石瓢、乳鼎这类有底足的还好一点,有的壶没有底足,每次用完要注意清洗壶底,不然使用的时间长了之后会在壶底留下一圈水渍茶渍,这样既不美观也不容易祛除。

关于紫砂壶的日常使用及养护归根结底就是几点:保持干净,多用柔软的茶巾擦拭壶身,不留死角;避免磕碰,每次使用时要注意轻拿轻放,谨防壶盖与壶身互相磕碰;清洗勤快,每当使用完后都要彻底清洗,保持干燥。

紫砂这种独特的视觉肌理,使紫砂壶愈用愈能显露其材质的美感。从紫砂壶开始使用的那一刻起,就能明显感觉到其表面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一直在延续,就像紫砂壶也有了自己的生命。紫砂的使用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故应经常使用把玩、擦拭,才能更好焕发出紫砂材质的神采风韵。

紫砂壶泛白:原来是这样啊!


爱好喝茶的陈师傅遇到了一件闹心事。原来一位朋友送他一个新的紫砂壶,他用来泡茶,但紫砂壶却出现泛白的现象。他对这个紫砂壶的真假产生了怀疑,而且不能确定壶身泛白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为解答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番禺资深紫砂壶藏家周铭泽。他告诉记者,紫砂壶出现泛白现象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果紫砂壶的内侧或壶底有白色粉未状颗粒,像结晶的小盐粒一样的东西。那么,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的技术问题,原因是在紫砂壶的烧制过程中,用来防止壶盖和壶身黏连而添加的石英沙,这种物质不影响紫砂壶的使用和品质。另外,搁置半年以上的紫砂壶,内侧或壶底出现轻微汗毛状结晶物,有点像青砖瓦表面风化的物质。这也是由于烧制过程中温度偏低,残留下来没有结晶的砂器,在长时间热胀冷缩过程中,变成了不明显的分介物排出,这种情况也属正常技术问题。周铭泽建议,这种情况下的泛白,市民可以通过反复清洗而解决,长时间使用后,反而使包浆明显,日久生灵。

第二种情况:新买的紫砂壶,用热水冲洗后,壶面上泛起一层白霜。用凉水冲不掉,用手擦不净。还有新买的紫砂壶,用滚烫的开水冲洗后,表面变白,好像从里向外冒出一层油一样。其实这些都是壶身打蜡造成的。

周铭泽认为,很多商家和壶工,为了提升卖相,会给茶壶表面打蜡,这样看上去很光洁,事实上是在掩饰泥料本身质感不足的缺点。对于这种情况下的泛白,如果不是朱泥做的壶,可以用水泡茶叶煮上3次就行了。这种做法俗称开壶。第一次趁热用干净的棉布把蜡擦干净。然后再煮第二次和第三次,每次要用凉水煮沸,持续10分钟,然后自然冷却。这样就可以把壶表面的蜡除掉了。

周铭泽还提醒消费者,市民购买紫砂壶,最好选择一些有信誉的商家,这样不但价格合理,质量也会有保障。

紫砂壶是这样全手工成型的


紫砂壶的传统手工制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项特别的工艺和文化内容,也是最有价值和最值得重视、传承的内容。

紫砂制作成形于农业文明时代,经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而成为一套完备有序的手工技艺,充分体现了紫砂壶艺人的聪明才智和多彩多姿的审美情趣。

这种制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个体完成单个创作,因而带有丰富的个性特征,其手法也因人而异,从而使紫砂壶壶造型千变万化,也由于实际操作时每人出手有高低,故其作品的水平高下分明。

我们将传统手工制作茶壶的过程,在此做一番比较详细的介绍。

(1)打泥片,打泥条,打坨只

打泥片是制作茶壶的第一道工序。程序是将湿润适度的紫砂壶块泥在泥凳上展延,形成所需的厚度和圆度,要点是厚薄均匀。泥片打成后,视茶壶的大小再用矩车划成所需要的规格待用。

打泥条是把备好的泥条块用搭子捶打展延成长条泥片,平正后均匀,厚度由所做作品需要而定,划出平行,略长于所用之尺寸备用之。

打坨只和打泥片一样只是稍厚一些,敲打的泥片多为圆形,大多为左手拿泥片,右手拿搭子,边打左手边转,往往是要求中间厚,四周相对薄的泥片,整体厚度也较先前的泥片为薄,最后放在泥凳中间整匀。

(2)四种基本的成型手法一围身筒、打身简、镶身筒和合身筒

笔者认为,紫砂壶壶的传统手工成型工序基本有四种手法,即:用泥条围圈镶接成型的“围身筒成型法”,将围圈好的身筒继续拍打凭空成型的“打身筒成型法”,用泥片镶接成型的“镶身筒成型法”,和将上下两个泥片虚坨成深浅半圆部件合为一体成型的“合身筒成型法”。最多使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成型技法,则是“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成型方法。

“围身筒成型法”,将泥条在转盘上围成圆筒或锥形筒,把两端叠合,用鎊皮刀斜向以叠合处一次切开,即形成能对接得很好斜接面,然后沾水将对接的切口黏连好,身筒就围好了。

“打身筒成型法”。这种成型方法是紫砂壶传统工艺里最为关键的手法,适用于在围身筒的基础上再以左手衬在圆筒内,以右手握着薄木拍子,很自然地一拍一拍向圆筒拍打过去,逐步收口。顺序为,一般先拍器皿的底部,待口收到与尺寸一样时,就用滋泥(用与身简相同的泥料加水调和而成的泥浆)把底片黏接在身筒的收口上,翻身过来,用竹拍子去掉筒底部黏接的多余滋泥。接着开始拍打器皿的上半部,拍打至口径符合要求,再用口片粘好口面,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球鼓形的空心壶久待身简晾至一定干度后才能继续操作,并依操作程按步完工。

“镶身筒成型法”则适用于方形(包括四方、六方、八方等)器皿制品。操作程序是先按产品设计要求的尺寸配制样板,依样板在泥片上裁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形制规格要求用滋泥粘贴镶接,直至完整地拼镶好一件方形或多边的身筒,然后一如打身筒的办法配制和连接其他附件。

“合身筒成型法”适用于上下两等同大小的器型,如合欢壶、合盘壶等,操作程序是把划好的泥片,先用虚坨等工具分别拍成上下需合围的深浅半球形,然后将上下两半部分用滋泥黏合,这样即可大功告成。

浅谈紫砂壶后的是与非


最近,笔者翻到《紫玉金砂》杂志,1994年5月刊,感到文中描写的很多情景,和现在出奇的相似,但是国内市场远比当年的台湾大很多,此等景象尤甚之,在此等繁荣下,那些兢兢业业的恪守本分的陶手值得尊重。

这些年来,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着实结交了许多紫砂同好,他们大都是大陆在线的常客,有的以陶都为家,有的每个月固定报到一次,即便是像我这么疏懒的人,也被迫要每年往返几回。笔者出门纯为采访工作,自是一肩行李,两袖清风;但那些壶界同好可就不同了,因为除了与厂方有正式签约者外,砂壶的买卖多是私下进行的(个中原因不足为外人道也)来往的货款既不能转帐,又不能开票,更不能刷卡,多半是现金交易,这中间隐藏的风险可想而知。所以台商们通常都会携伴同行,或与当地政要、公安有所联系,以防万一。诸般细节,基于安全上的考虑,请恕笔者不便多言。之所以谈及此事,除了提醒业者多加注意己身的安全之外,更希望茶朋壶友们在玩赏砂壶之美的同时,亦能了解到业者(尤其是第一线客商)经营壶业的种种难处和风险所在。因为惟有在互信互谅的前提下,买与卖之间才能寻求到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才是紫砂艺术永续昌盛的正途。

随着一系列事件,两岸交流的种种利弊又被大家热烈讨论着,就笔者的观察,两岸交流的冲击当以人心的变异最令人唏嘘。犹记数年前,笔者偕同内人怡嘉赴宜兴采访,着手进行《唐人工艺一紫砂陶艺》一书。坦白说,我们事前怀有相当的不安全感。及至与宜兴陶手们深入接触后,这才发觉他们绝大多数是如此地木讷,如此地惧于表达自己,有些人甚至不能让他们看到录音机的存在,才能开口聊天。总之,那时丁山陶手给我的印象是:除了政治思想之外,他们简直就是一群最最纯朴的民间艺人。对他们来说,生活上最重要的除了柴米油盐之外,就是如何把手中的泥巴搞出个名堂来。

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年来,紫砂热潮为陶手们带来历史上最可观的财富,“富贵土”的传说终于实现了!许多人顿时身价百倍,日进斗金,连一些原本不是从事紫砂陶的人,也纷纷放弃本业开始学作壶。当地传颂百年“宁可抱子投河,也不愿子女学紫砂”的俗谚也一夕改观。在一切向钱看的前提下,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纷纷出笼,诸如:某名师年逾花甲,尚娶小老婆,令儿孙蒙羞;某名师生财有道,连家里浴缸都镶上K金(想是得自朱泥壶镶金边的灵感);某名师生活糜烂,进出声色场所,挥金如土,举止嚣张…诸如此类的传闻,一一从不同业者口中,传入笔者耳里。抚今追昔,怀想当年纯朴印象,真是令人扼腕三叹。

我们并不奢求每个陶手在经济改善之后,仍要像苦行僧般,专心致志只为创作,更不是嫉妒他们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的台湾,还更为严重)。我们所忧心的是,紫砂陶艺发展迄今,不过数百年,由于诸般机缘聚合而形成今日的旷世荣景,这个时代的陶手有着最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有最多的管道让世界看到自己的创作;更有最好的见证,让自己留名紫砂青史。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缘中,若还是沈迷于征逐虚名浮利,仅拿剩余的时间来应付客商的订单,那又何足以言创新?何足以言突破?紫砂史上曾记载着一个足令后人警惕的例子,大意是:明代陶人陈信卿以作品工雅坚实,精致独特而闻名。其成名后便征逐于达官贵人之间,也不再专心精研壶艺,往往等弟子制好壶后,盖上自己的印章出售,终致心计渐粗,不复当日盛况。

我们或许是该静下来想想那些砂壶后的是与非。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壶摔碎后,这样做能让它重获新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