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柿子壶范大生

神话茶网讯:紫砂文化学者时顺华曾从整个紫砂史的视角说:“历代名人名作,以名字为壶名的比较少见,非名气、制工、形器、材质等都在同时代、同辈艺人中出类拔萃才享有此誉。”以人名命名壶名,以此观照,“大生壶”无疑是紫砂史上出类拔萃的。紫砂大师范大生以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布局、创新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得到壶界公认。从范章恩、范述增、范鼎甫,到范大生、范锦甫、范福奎,再到范伟群,范家壶韵绵延传承。如今,文化艺术品市场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作为紫砂技艺的传承者、生产者,“范家壶庄”面临着新的挑战。

“范家壶庄”紫砂陶的发展历程

宜兴紫砂是陶中瑰宝,分布于江苏宜兴丁蜀镇,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鼎盛于当代。从纵向发展与横向参照相结合的角度来审视,范家壶技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大阶段。

一是半农半工制陶期。春秋末年,陶朱公范蠡功成身退,挽西施带家人隐居于西望圩村,开创了“范家人”农忙务农、农闲制陶的历史,范氏一族由此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今天。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家壶制陶技艺史,可以说与“宜兴陶都史”同步。

二是专业艺人与半农半工并行发展期。乾隆中期之后,范章恩创办“前店后坊”,挂牌经营,专业从事壶艺生产,成立了在紫砂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家“老字号”——“范庄农家”。前店后坊的出现标志着西望圩村半农半工的制陶人中走出了一批专业的紫砂壶艺人,从此,范家壶走向了半农半工制陶与专业艺人经营并存发展的新时期,相继出现了范章恩、范述曾、范鼎甫、范芝亭等专业从艺的紫砂名家。

三是技艺集大成和手工艺弘扬高峰期。范家壶一举名天下源自于中国第一次世博会——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在“南洋劝业会”上,范大生的“大柿子壶”荣获了最高奖,从此,范家壶走上了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范家壶形成了庞大的创作团队,创出了“花货筋纹器”并茂的作品群,尤其是范大生,以连得国际大奖而有“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之誉。

四是发扬光大期。长期以来,范家壶及其紫砂技艺以多种形式传承着:一部分人参与了紫砂一厂的创办,如民国时期名家范祖德、范正银等;以对民国初期紫砂茶杯有开拓之功的范林源为主的一群老艺人,在西望圩村坚持制作各种茶壶,直至改革开放;还有一部分人沿着先人的足迹依然半农半工,其主要工作是为紫砂一厂加工各种器皿。在此背景下,2000年以后,范家壶传承人、范大生的嫡孙范伟群举起“范家壶庄”的旗帜,以“求真传、传真艺”为己任,推动宜兴紫砂陶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传承、保护与弘扬。

“范家壶庄”紫砂陶的发展现状

乾隆年间的一个日子,“范庄农家”紫砂壶坊喜庆挂牌开张,生意很是红火,连宜兴城里喜欢茶壶的人也骑着马、赶着车到西望圩村买范家壶。从此,范家壶的名声传遍宜兴,越传越远。而今,由范氏后人范伟群创办的“范家壶庄”进一步提升了范家壶的知名度。

“范家壶庄”占地70余亩,技术人才150余人,专业从事艺术陶瓷、紫砂壶艺的创作、研究和开发。2013年,“范家壶庄”在全国已有50余家连锁经营店,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目前,“范家壶庄”创作、生产的紫砂品种有100余类,2万多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年产值达1500万元。同时,运用紫砂陶制作技艺,以宜兴紫砂为载体,将“文化创意、符号优化、载体亲和”的理念和地区文化相结合,嫁接出地区“文化符号”壶,提高了“范家壶庄”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促进产销的快速发展。

“研究和挖掘范家壶艺、传承和传播范家壶艺、创新和发展范家壶艺,是我们这一代范家后人的重大使命。我们计划从今年开始,在国内省级博物院(馆)、美术馆及高端文化场所定期举办以‘一壶风范’为主题的紫砂作品展,通过这种以展示、宣传、大力弘扬紫砂艺术为目的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紫砂,了解紫砂文化。”范伟群说。

老字号壶庄遇新挑战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范家壶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与陶瓷院校、美术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等。在笔者看来,“范家壶庄”接下来需要深入挖掘紫砂历史研究,探索产业化之路,使范家壶走出国门;需要筹备建立范大生紫砂艺术馆,积极引进、培养紫砂技艺人才,筹备建立“大生传习所”,使紫砂技艺后继有人;需要调研、采访、整理范家壶的相关史料,并出版发行;还要继续保持和地方区域文化的交流合作,扩大其地方“文化符号”壶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要扩大对外交往,与业界、书画界等专家学者加强交流,组织参与各种形式的展览评比活动;更需加快创新作品的研发,以及新形势下营销体制的改革,扩大范家壶的销售空间。

“范家壶庄”这一老字号紫砂陶的传承创新,必须与本土化现代艺术设计、本土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在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变革中加以继承。在立足自身民族文化基础上,锐意创新,根据时代特征将“老字号——范家壶庄”放在动态创新层面,置于活态发展空间,使其继承与发展充满活力。范家壶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其经营理念、手工技艺和服务策略则为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更加珍惜“老字号”的品牌价值,努力寻求传统特色与现代元素的结合点,创新老字号品牌,在保护传承原有独特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应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方式,在开拓创新中展示浓郁地方特色。

扩展阅读

新壶泡茶要注意哪些


新买壶在使用前可以先放些茶叶用滚水泡一下,多泡几次更好,再里外刷洗干净,将壶内残留的砂粒彻底清除。用泡过的茶叶擦洗比较好。因为有些商贩,在出售茶壶时,可能会给茶壶“化化妆”用上面所讲的方法可以清除一些由此产生的异味。

在泡养过程中,切不要太心急,千万不要去用有细金刚砂颗粒的抛光布之类的材料揩擦,这样很容易伤及表面,留下划痕,从而破坏紫砂质感。比较好的方法是用粗硬的棉布擦拭,清洗时用尼龙刷。不要太用力以免不小心戳坏茶壶。泡养茶壶要用心,勘茶时要有正确手势,最好用食指轻轻摁住盖沿,一旦“落帽”后果可以“设想”。

平时喝茶,可以用干净毛巾擦拭,不要将茶汤留在壶面,这样久而久之壶面上会堆满茶垢,擦拭以后会有浮光,这品相玩家比较忌讳。一把养好的壶,应该呈“黯然”之色,这种光泽应该是“内敛”的。

喝完茶后,茶壶最好不要留茶叶,倾倒洗净。虽然紫砂壶确实有隔夜不馊的特点,但隔夜的茶,会有陈汤味。就从卫生来讲,紫砂壶终究不是“保险箱”,而且茶泡后放置10小时后再喝是对身体不好的。

紫砂壶收藏老壶卖不过新壶为哪般


和字画、陶瓷等藏品一样,紫砂壶收藏也讲究个“名人效应”。名人制作的壶与非名人制作的壶在收藏价值上有天壤之别。尤其近年来随着紫砂壶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优质矿料价格的走高,10年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一把紫砂壶不到1万元,现在每把已升至20万元左右,若要上大一点的拍卖会,往往会创造又一个天价神话。拿一藏友的话来说,在紫砂收藏圈,有这样一种怪相:老紫砂壶比新壶早几百年,价格反不及新壶,(本文中老壶新壶以1949年为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新老壶价格出现倒挂现象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西安几大茶城和几位业内人士,听听他们是如何侃壶论道的。

藏市走访

老壶新壶价格倒挂是壶市一大怪相

记者日前在南郊一家茶城采访时,遇到几位专门收藏新紫砂壶的台湾客人,一位叫张进的老板声称,目前国家级的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有20名左右,他们的作品市场交易价格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最贵的一把紫砂壶是1948年某大师制作的相明石瓢壶,它在拍卖会上以1232万元成交,创出紫砂壶最新的世界拍卖纪录,目前仅此一件绝版,已由北京一私人收藏家收藏。就目前行情而言,市场上国家级紫砂壶大师的作品价格一般是15万~20万元左右,省级大师为5~8万元之间,知名的工艺师价格为数千元至1万元之间。张进提醒说,目前投资紫砂壶最好选择价位在两三千元、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助理工艺师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潜力股。一旦这些助理工艺师成长为“高级工艺师”,该紫砂壶的价格至少要涨两三倍,可能带来的回报是惊人的。

专门经营紫砂壶和台湾高山茶的迟学毅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她参加了香港邦瀚斯举行的一场“伉俪珍藏宜兴紫砂”专场拍卖会,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老紫砂壶价格与成交率反不如近现代紫砂壶大师的。在北京保利“中国高端工艺品——紫砂壶”专场中,清乾隆御制描金紫砂山水诗文茶具成交价为402.5万元,清代陈曼生、杨彭年合作的延年壶成交价仅为287.5万元。在“一丈房-海外淘砂”专场中,清康熙陈鸣远制廉斋铭乌泥束腰壶以989万元成交,创艺术家个人作品最高成交纪录,但整个专场23件作品流拍率异常高,仅有11件成交,成交率不及50%。与此相比较,虽然当代紫砂今年的行情并不好,市场处于理性回调的状态;但被誉为现代“壶艺泰斗”的顾景舟最推崇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曾在他的自传中评价邵大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然而,在市场上,邵大亨单件作品最高成交价为481.6万元,而顾景舟的一套提璧组壶最高成交价已高达1782.5万元,两者价格悬殊近4倍之多。究竟原因何在呢?迟学毅和她的几位同伴甚是纳闷。

业内分析

反面观点:老紫砂壶市场为何难有大作为

在业内行家紫砂研究专家张明强看来,短期之内,老紫砂市场仍旧难有大作为。他总结了老壶价格难以提升的几点原因:首先,从艺术价值而言,除时大彬、陈鸣远这类具有标杆性、创造性的明清制壶大师的作品外,老紫砂壶大多按照日用器制作,只是当时的一门手艺,从原料到成型的制作程度而言,没有什么讲究,更不会像现在这样精雕细琢,早期紫砂壶在文化性、艺术性上的积淀甚至不及现当代,这是客观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在于保存完整、流传有绪的老紫砂屈指可数。和瓷器收藏一样,只要有残或者瑕疵,价值就大打折扣,除了出土紫砂器外,保存完整、流传有绪的紫砂老壶非常少。”张明强表示,由于日常损耗,以及战争等人为破坏等原因,完好的老紫砂非常少。明清两代的紫砂壶存世量少,即使在各大博物馆也不多见。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两代紫砂壶总数不过400多件,而明代紫砂壶存世仅有50多件。“缺乏流通的量,这也是老紫砂壶难在市场上形成气候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从诞生之日起,各代紫砂壶都有很多仿制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民国年间,宜兴紫砂制壶高手被请至上海,根据名家收藏的旧器实物,精心仿制历代名家作品,市场上出现大量的仿制款,仿品制作精良,就连有一定水准的专家也很难辨别真伪。不仅有历代遗存的仿古壶,现在更有仿古作假的专业人员,市场上也充斥为数不少的仿古老壶。因此,张明强表示,90%的紫砂老壶都是年代不远的高仿品,使得众紫砂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生怕一不小心买来假货。

“而且,老紫砂壶鉴定也没有一个权威、认证的标准,大部分是根据买家的经验鉴定,鉴赏要求高,收藏门槛比较高,也是市场难有大起色的原因。”紫砂真伪鉴定的难度远大于瓷器,真伪之间,价值有天壤之别,这也是紫砂器收藏、投资最大的难点。张明强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专著论述仿制紫砂器。”

香港邦瀚斯中国古董艺术专家王晰博表示:“紫砂进入拍卖场时间不长,买家对老壶的鉴别、鉴赏能力有限,相比而言,当代紫砂工艺师的作品更容易辨别真伪。大家对现当代紫砂壶市场更加重视,所以价格能超过老壶。另外,老壶的藏家属于凤毛麟角,尤其是现阶段,国内收藏者还没有认识到这些老壶的价值。看不懂、不敢买。”正因为如此,即便有的老紫砂壶品相很好,但如果没有清晰可靠的流传来源,藏家很少出手。

正面观点:老紫砂壶价值被严重低估

紫砂壶收藏家龙建雄呼吁:老紫砂壶价值被严重低估,明清各时代紫砂高手优秀作品,目前仍处于价格洼地。龙建雄认为,老紫砂的文化含量是最大的,具有历史、文化、科技与工艺多重价值。在他看来,老紫砂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具有历史和文化性,在紫砂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公认的老紫砂精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都没有体现出来,未来具有相当可观的升值潜力。当然,老紫砂收藏者必须具备相当的财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非凡的眼力和长远的收藏眼光。

实际上,随着紫砂收藏的持续升温,老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逐渐被发掘,老壶行情也在逐步回暖。在今年春拍期间,杨季初制月下包装独酌园紫砂笔筒在北京保利“燕闲清赏——翦淞阁文房古器录”专场中就曾以586.5万元的高价成交。在北京匡时秋季紫砂壶拍卖会上,杨彭年的一把扁壶拍到了264.5万元,再为古代紫砂行情添了一抹亮色。而在收藏方面,具有清晰来源和名家收藏的紫砂壶明显深受市场认可。例如,“八壶精舍”主人、画家唐云收藏的老壶都来源有绪,深受藏家追捧。2011年,香港邦瀚斯的“好善簃珍藏宜兴紫砂”专场也受到藏家关注,100件作品成交86件。其中,清雍正紫泥泥绘策杖行旅圆形砚以842万港元成交,清代陈鸣远款紫泥方壶以434万港元成交。

龙建雄介绍说,并非老壶价格真不如新壶,而是限于当前收藏市场对老壶价值的认可局限,老壶价格没有体现出来。在拍卖会上,只要具备胜人一筹的眼力,现在正是老紫砂“捡漏”的大好时机。对于那些历史上已有定位的孤品或精品老壶,因其稀缺性和艺术性,定价权取决于持有者,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流传有绪、品相完好的精品。随着懂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藏壶的人也会越来越理智,大家在选择紫砂壶的时候会更趋向于好的东西,老紫砂壶的价值迟早会被有眼光的藏家认可。

专家把脉

紫砂壶首选大师级作品

纯手工孤品更具收藏价值

业内人士杨若虚告诉记者,大师的作品都是手工制作的,一把好的紫砂壶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型制上看,如果去掉盖子,茶壶嘴、壶柄及茶壶口一般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也就是说,如果将茶壶倒转放平,基本上是可以和水平面保持一致的。其次,如果将壶中水倒出,手按住茶壶盖的小孔或流口,水如果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则表示是一把好壶。

第二、从功能上来看,茶味不易霉馊变质。其次,如果有水溢出壶外,水很快就被壶吸干了。

第三、如果是好的紫砂壶,使用过后,即使空壶沸水注入,也有茶味。用过的茶壶,表面比新壶更光滑。人们更看重这件东西是否出自名家,但往往忽略掉是否是纯手工制作,全手工壶价格最高,收藏价值也最高。当然,迥异于其他藏品市场,“枪手代工壶”的危害,远大于“高仿壶”。紫砂壶收藏谨防“‘代工壶’、‘高仿壶’、‘化工壶’三大歪壶”。面对近年来飞速增长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紫砂壶收藏首选大师级作品,纯手工孤品更具收藏价值。当然也不能一味迷信天价壶,因为天价的背后究竟有多少猫腻,明眼人一探便知。

艺术家:紫砂壶的创作及壶艺创新的要素


创作紫砂壶首先要了解紫砂、认识紫砂、学习紫砂,进而学习其独特的工艺流程,结合生活、大胆创新。

紫砂壶的创作,必须要具备三大艺术要素:其一是实用性,其二是传统思想性和古雅美,其三是独创性。创作紫砂壶首先要了解紫砂、认识紫砂、学习紫砂,进而学习其独特的工艺流程,结合生活、大胆创新,在创作过程中循序渐进:

1、学习理解紫砂工艺

创作一件紫砂作品,首先应该从理解紫砂壶艺的形象结构开始:壶身好似人的身体,那么壶嘴、壶把、壶盖、壶钮、壶脚则如人的五官四肢,这一切都必须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统一,以及装饰内容的统一和作品形象与表达思想的统一。

2、了解紫砂壶的实用性

紫砂壶不同于其它艺术品,它集欣赏与实用于一身,除了要具备优美的造型、丰富的内涵外,还必须具备优良的实用功能,要求手感舒适、口盖严密,壶嘴出水流畅,壶把拿来顺势得手等等。

3、理解制作基本功在创作中的作用

紫砂作品的优美造型是依托精湛的制作技艺来完成的。一把完美的紫砂作品,壶身要和顺挺括,线条流畅;壶嘴、壶把舒曲自然,似若生成;壶盖则如人之冠,要得体,口盖直而紧,虽然倾侧但无落帽之忧;嘴眼外小而内锥,可无窒塞不通之弊;“克盖”与壶身必须和谐统一,具有活泼自然的节奏感;“截盖”要与壶身合成一整体,不能参差不齐;“嵌盖”则嵌纳于壶身,以严密、合缝、通转而不容丝发为上。此外,各部位的细部衔接要干净明快,塑件要形象逼真、精雕细琢,装饰要画龙点睛、相得益彰,以及砂料烧成等等。

以上要求必须迫使壶艺创作者要熟练掌握紫砂工艺的各个技术要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最完美的造型设计也无法表达得淋漓尽致。

4、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工艺美术作品

紫砂壶艺造型是通过其他工艺品鉴赏、提炼而来的,比如:青铜器造型、古陶瓷造型、古代器物造型、实用器物造型、各种几何图案型、瓜果花木形象,或写真、或变形塑造,用浮雕、半圆雕的手法装饰应用,如莲、荷、桃、梅、竹等。学习以上兄弟工艺,可以从这些造型中捕捉创作灵感、把握经验、吸收养分。

5、传世精品是创新之根本

在传统的紫砂壶艺造型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彩、造型完美的器型,它汇集了历代前辈艺人的创作智慧,经过数百年来人类社会在文化艺术上的演变,很多器型不断翻覆提炼修改,日臻完善,虽古犹新,孕育着紫砂壶艺独特的风格和内涵精华,我们要从中汲取素养,取其精华,以充实自己的设计构思,并且不断地实践,研究掌握其中高难度、高技巧的部分。例如邵大亨的“鱼化龙壶”,圆形的壶体上展现的是大海中波浪的形象,壶盖犹如波涛涌起,立体雕出龙首探出,且伸缩自如,壶柄作龙尾,如蛟龙出海。所以说学习传统、认识传统,在紫砂领域里刻苦锻炼,并掌握高难度的传统工艺,才能有创新的突破。紫砂工艺的发展不能舍源逐流,唯有不忘本、肯学习、肯钻研,才能不断提高创作水准。

6壶艺创新的要素

探索壶艺的创新要吸收和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优良特色,又要能增加新的东西,这样才能有新的突破,要能够捕捉其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谛,而这个真谛就是美的本身。如作品“新月壶”壶身为一半圆球体,壶把沿壶身向上伸展,恰似一弯新月,底足为三个半圆角,似众星拱月。此壶打破传统造型,能够抒发自己的艺术语言,给人以油然而生的艺术感觉,在创作中要特别注意三个要素:

(1)形式美

形式来源于自己对造型的熟悉程度,取决于自己的精心设计,要清晰地知道壶身的形状,更要鲜明地强调壶体的每个部分,嘴、把、口、底、足、钮各部件的支配方向,必须清楚线条的来龙去脉、缓冲过度、明暗转折、虚实对比,这样才能深入空间而获得形的深度,把点、线、面处理好以后一切也就找到了,作品的形也就具有了生命。

(2)神韵

壶的神韵也是通过形象表达、散发出的情趣,创作的时候不仅要在平面上探索,更要在起伏上思考。一切生命都是从一个中心迸生出来,然后由内向外滋长发芽、灿烂开花,要设想形象(壶)正向你迎面而来,向你突出、向你诉说、向你表达,这种想象具有强烈的内在冲动。

(3)意境

意境是壶的精神思想内涵,用实质性的东西来表达作品的形象美、内在美而表现出气质美。

一件优秀的紫砂作品,创作思路要源于生活,既要方便使用,又能陶冶性情,让爱壶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这种美的气质是有健康的情感来表达健康的意境。如果一件新创作的紫砂壶只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关系,只有实用的功能,充其量只是一件实用工艺品,没有意境就没有生命,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情感的产物,完美的作品其本身就应具有充沛丰富的感情在抒发,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内涵丰富才能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是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

王小平

艺名王平,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1964年出生于陶都宜兴,1980年开始学习制壶技术,经过数年磨练以及高级工艺美术师刘惠大指点,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掌握了造型、设计知识和全手工制壶技术。1993年创办王平陶艺工作室,专门从事紫砂壶的全手工创作、创新。所制作品讲究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器形的圆稳、匀正、珠圆玉润。作品“新月壶”在2006年江苏省宜兴市丁蜀成校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二等奖。

云南民国茶人之—范和钧


云南民国茶人之—范和钧

范和钧(1905-1989),江苏省常熟人。早年留法勤工俭学,归国后在上海商检局工作期间,深入茶叶产区考察研究,与吴觉农先生合著《中国茶叶问题》一书。1939年春,范和钧与张石城从缅甸景栋绕道到云南佛海考察取得样茶后,取道思茅普洱返回昆明作汇报建议。同年冬天,云南中茶公司决定在佛海创办试验茶厂,委任范和钧为厂长,茶厂开办费定为5万元。

1940年春,正式开始建厂。创业是艰难的,厂房建成了,制茶机器运转了,两年来,范和钧一边建厂,一边发展滇茶生产,开展滇茶外销,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改善边民生活。先后,发展紧茶生产,扶持茶农茶工;在太平洋战争发生以前,与印度力争豁免紧茶的进口税和过境税;解决佛海外销茶结汇问题,使产销得以顺利进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火迫近缅泰。佛海地区遭受日机轰炸扫射,人心惶惶,动荡不安。昆明中茶公司电令茶厂职工全部撤退昆明。范和均建厂任务正进入全面完成的最后阶段。范和钧决定一定要在撤退之前,把茶厂全部建成,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绝不屈服的决心。在范和钧带领下,全厂动员,上下一心,加班加点,赶装发电机器。一周后,机房供电,全厂灯火通明,翌日,全厂职工将刚刚安好的机械和一切原有的设备,一一拆卸装箱驮运到思茅,主要机器沿途寄存民间保管,全厂员工除本地人员留守护厂外,其余人员全部撤离。日后,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中的美谈。

另一位作者对范和钧生平事迹的描述。

范和钧先生是江苏常熟人,早年和夫人娄允琴留学法国,1939年春到佛海考察开办佛海试验茶厂。

我是1939年12月31日经招聘后跟师傅们从宜良乘火车到昆明转乘汽车到玉溪,并停留了9天,后在殷保良先生的带领下随马帮步行20余天到达佛海,同行的有范和钧先生的夫人,他们的两个女儿,会计主任左固六先生夫妇,8位同学,在宜良招聘的竹木工人,共五、六十人。并有银行工作人员,电台人员,及少量护送的部队。在我到达佛海之前,张石城先生和湖北、江西籍工人已经到达,住在可以兴茶庄对面。听湖北工人说他们是从宜良乘火车经蒙自雨过铺转乘寸轨火车到石屏,从元江、墨江、普洱、思茅、景洪、车里,达到佛海。

范和钧先生第二次到佛海是1940年4月。他从昆明出发到上海采购机械设备物资,聘请人员(机电工程师黄翼翔,医生陈谋德,6名机械工人和其他办事人员),再到泰国采购百货、机械(因为他还兼任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经理),再到仰光设办事处,负责物资采购转运,也负责茶叶销售,在上海聘请的人员经香港、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到昆明。再乘汽车经滇缅公路到腊戌、景栋后步行到达佛海。茶厂址设在现在的妇幼保健站。原是一片荒地,长满野草荆棘,还有龙山(傣族坟地),在当地请了些傣族竹工建盖了一些竹草构成的宿舍、厨房、食堂。将原来住在可以兴茶庄,李佛一家院的部分职工搬迁到厂区。接着建盖竹草构成的萎凋室,揉捻室,发酵室。烘焙室为了防火仍旧设在可以兴茶庄的木结构房里。

傣族建房工人全部工具只有一把长刀,他们的房屋架,梁柱,墙壁都用竹子制成,连床,桌,凳也是用竹制成,只有盖屋面用的“草排”是向当地民族购买的。接着赶制了一些竹帘竹架等竹制用品用具,人力揉茶桶。还有范和钧先生亲自设计指导下制作的以牛力作动力的揉茶机。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当年三季度就生产出来一批红茶。

雨季过后开始筹建厂房、宿舍,困难就更多了。当地没有砖石,没有可以购买的木材。到了旱季,外地来了些采伐工人,不懂英制尺寸,也不懂公制尺寸,范和钧先生巧妙的用层板锯成所需要的断面尺寸,用麻线作为长度,写上数量交给工人去备料。制砖也同样困难,雇来的山头人(一种少数民族)不懂砖的尺寸规格,由范和钧先生提供尺寸,厂里制成砖模交给他们制砖坯,当地没有砖窑,要等砖坯全部做完干燥后才堆砌成相似现在的轮窑形状,要备很多的木柴,同时点火燃烧,叫“无窑烧砖法”,这样时间一拖就是半年。水泥、铁皮楞瓦,(盖屋面的),钢材,小型工具,机械设备,都是用马帮从景栋驮来,不能拆散的机械设备就雇人工抬到佛海来。

通过全厂职工的努力,尤其是经过范和钧先生的精心安排和指挥,建成了办公楼,萎凋楼(下面是宿舍),仓库,厨房,食堂,厂房。房屋的基本结构是:红砖基础,土坯墙,木屋架,铁皮屋面,木门窗。砌筑了围墙,修建了碉堡,安装了大门。还两次安装了烘茶机。第一次安装在竹草房里,烘过几次茶,由于没有动力就利用脚踏车床来带动鼓风机,因防火问题解决不了,第二次又重新搬迁安装,装了电灯,发电设备等。另外还安装了切茶机、筛茶机、拣梗机。以陈谋德博士为主治医师,左固六先生的夫人为助手,创建了佛海卫生院。银行和无线电台设在可以兴茶庄,对外是两个独立单位,实际也是为创办佛海茶厂而设置的。

范和钧先生还兼任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经理,佛海服务社实际上是个百货公司,它的经营范围大到布匹纱锭,小到儿童玩具,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他在建厂工作的百忙之中还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开办了全能技工训练班,由范和钧先生亲自授课讲解红绿茶的生产工艺过程,也略讲了国内其他茶叶生产的特点和销售情况,并请黄翼(下转第30页)(上接第31页)翔工程师讲解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和其他机械电器设备的知识,厂长秘书每周上三个晚上的数学课。学习期历时三个月。每周实习一天。范和钧先生还讲了测量、绘图、房屋构造学,用简单的平板仪,指北针带领学员边讲解边实习,将厂区平面房屋位置测绘制成图。我在范和钧先生身边工作接近三年,觉得他知识面广,待人和气,也很亲近,考虑问题也很周到,职工也都很愿意接近他。

佛海茶厂诞生的前后顾时兴

顾时兴,宜良人,是佛海茶厂创办时从宜良招聘的青年木工,今年82岁。由于勤奋好学,深得范和钧先生喜欢,范和钧先生开的培训班,以顾时兴学得最好。佛海茶厂的揉茶机,就是他制作,他与范先生私交甚厚,撤出佛海后,范夫人在昆明开诊所,诊所的家具都是顾时兴帮做。解放后,恢复佛海茶厂时,组织上请顾回厂,因害怕疟疾,未去,在省建工作,任工程师,他说搞建筑是得益于范先生的教导。

在见到顾先生后,我问了几个问题,录如下:

问:当时生产了哪几种茶?

曰:就红茶和绿茶。

问:生产了几百吨?

曰:没有几百吨,只有120担,因为制茶人手少,机器也是简易的。1940年三季度简易地生产一批红茶,接着盖工厂。1941年边盖厂边生产,产量不多。1942年撤离。

问:生产了紧压茶没有?

曰:没有,经营了佛海各茶庄的带把的紧茶,并协助海关统计各茶庄的外运紧茶数量,因此与好友李佛一的关系搞紧张了。

问:茶叶销哪里?

曰:从打洛关出口。

庄臣:普洱名人生活之茶如葡萄酒


庄臣,著名美食家、饮食文化名人、法国国际美食会美食博士,荣膺“影响中国饭店现代史杰出美食评论家”称号,游历各地,品尝美食美酒;著名饮食专栏作家,在多份报刊杂志拥有专栏,著有《庄臣食单》一书,各界好评如潮。

庄臣是一个地道的广州西关人,自小受家庭影响,对于普洱有一种深深的情结。“20年前,普洱茶被人们称为‘老头茶’,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是不喜欢喝的。最近几年,因为科学研究发现普洱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一种难得的保健饮品,被人们热烈地追捧。如今喝普洱无疑已经成为时尚主流。”庄臣对这一变化颇有感触,但是不管外界对普洱茶的认识如何变化,庄臣对普洱的热爱始终如一。

“普洱是生活的一部分”

日常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普洱。“工作中,我喜欢以茶会友,在慢斟细品间谈笑风生、互通信息,既加深感情又推进工作。如果哪天没有喝上普洱,我会觉得这一天是不完整的,少了些什么。”由于工作的原因,庄臣经常要到世界各地出差,“普洱茶是一定要随身携带的,还会介绍给外国朋友,他们受我的影响,也十分喜欢。”

工作忙的时候喝茶也是匆匆完成的,不会有过多的讲究。于是庄臣总会隔一段时间,抽个小空在家里认真地泡上一壶普洱,慢慢品味。这个时候,他就会刻意地营造一个轻松休闲的普洱茶时刻。他喜欢熟普浓茶,他特别强调是“要浓到发黑的那种”,再搭配一些口味适宜的茶点,“静心体味,品悟普洱”,人生的乐趣就在这一刻不断升腾,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喝普洱不仅陶冶性情,还有清热解毒、消食去肥腻等强身健体的功效。“有的时候应酬完了回到家中就会喝上一杯浓茶,顿觉神清气爽。”

普洱和葡萄酒的“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对普洱茶情有独钟之外,庄臣也是狂热的葡萄酒爱好者,喝葡萄酒、写葡萄酒专栏。他觉得普洱茶和葡萄酒从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都有相通的地方。“首先,它们都是发酵而成的,这是二者‘修成正果’的必经过程;再者,它们本身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过了茶和酒本身之口感、味觉等诸如此类形而下的体验。普洱茶和葡萄酒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葡萄酒有关的文化故事层出不穷,不同于一般的茶和酒只有其本身而已,它们还能给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

庄臣的这番话给人以无限启发。乍一看二者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是细想一下,若把普洱茶当做中国文化的代表,葡萄酒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回顾二者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二者同样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隽永的文化韵味,在这一点上二者不谋而合。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西方文化自产生之时就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内发生着或物理或化学的反应。说不定,普洱和葡萄酒文化早已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空交融了。

文/闫涛

范和钧的普洱茶传奇


1939年3月,受云南中国茶叶公司之邀,范和钧经香港、越南抵达昆明,公司委派他去蛮荒之地佛海,调查民情,筹建佛海茶厂。他将太太和女儿安顿在昆明后,和清华大学毕业的技师张石城一起于4月1日从昆明出发,4月3日到达大理,7日到芒市,8日抵达缅甸的腊戌,十日下午抵达仰光。途中,刚建成的滇缅公路路面开阔,并不危险,只是路况太差,车门被颠开,范和钧的上衣和钢笔被刮走,皮箱被水泥桶磨破。在仰光他与佛海茶商李拂一会合,由李带他一起于5月27日到达佛海县城猛海(即今勐海)。

那时的佛海是蛮荒边地颇为繁荣的贸易中心,很多华侨、商人、机关在这里进行着各种开发计划和实业实验。比如,1929年,周文卿、李拂一等人开办了发电公司,1933年建设厅开办农场,1936年,成立佛海简易师范,建设厅还在这里建立了樟脑加工厂。

范和钧边调查边地民情、茶情、商情,边招工,同时征地盖房,制造各种半机械制茶设备。这个过程中,佛海复兴茶庄李拂一、可以兴茶庄周文卿给了他很大帮助,他和他的工人住在李拂一家,临时车间设在李拂一家斜对门的可以兴茶庄。五月到八月,100天的时间,他共制造:

萎凋挂帘一百二十张可供五百斤生叶之萎凋

牛力大型揉茶机一架每次可容萎凋叶一百磅

手推小型揉茶机一架每次可容萎凋叶十二磅

上抽式熟风烘茶灶一座每分钟排气量达二十五立方公尺

手摇切茶机一架

无尽练式发酵塔一座

手摇滚桶一座

筛四把

这些工具都是范和钧画图,并和工人一起加工完成的。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些工具都是为了制造红茶准备的,可见,当时的范和钧,尽管对猛海生产的藏销蘑菇头紧茶的生产工艺和销售路径、渠道以及大叶种茶的适制性作了细致的研究,但他的目标还是生产可以出口换取武器的红茶和老青砖。

范和钧于9月开始制茶。经过18天努力,共制成“白茶一种,红茶三种,绿茶二种,砖茶二种,紧茶一种,老青茶三种,合计得一千一百七十斤。”

1940年4月,范和钧第二次来到佛海。佛海茶厂的工人和傣族民工在张石城的带领下已经建起了几栋茅草房。范和钧除了任佛海茶厂厂长外,还建设佛海茶厂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经营刚刚成立的“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也就是说,他的任务是推广法币(国民党政府指定的货币),“促进农业生产,提倡农村合作,协助归国华侨开发边区,改善地方人民生活,养成做事美德”。服务社的理事都是当地政治、商业的头面人物,因此,服务社的活动,对佛海的政治、社会、金融、民生有极大的影响。

范和钧白天忙茶厂、服务社的工作,茶厂工作为9小时,晚上还要给茶叶实习所分配到茶厂工作的实习生和厂里招收的技术工人在气灯下上课,范和钧承担的课程是制茶学、机械制图、三角、几何、房屋构造等。

1940年,佛海茶厂生产红绿茶132担(每担100市斤)。以服务社名义试制藏销紧茶1000担。此时,范和钧发现,佛海生产量最大的是紧茶,把紧茶管起来才是最重要的。范和钧将工作的重点从红茶转移到普洱茶。他们借着抗战的理由,以中国茶叶公司的名义开始实行统购统销。也就是说,所有出境的茶叶必须在中茶公司佛海办事处领取出运证,同时交纳高额的平衡费。但如果将紧茶交给服务社、中茶公司联合运输,平衡费就不用交了。因此,当时的中小茶商纷纷将茶叶售与范和钧领导的佛海服务社,加入紧茶联合运销的大军,由服务社的人将这些紧茶通过缅甸、印度运抵印藏交界处的市场葛伦堡,再由藏族商人运进西藏。

1941年中茶联运收购紧茶达12000担(每担120市斤左右)。同时,他们向易武同昌黄记花茶庄订购七子圆茶400担,这400担茶因为合同价格较低,同昌号并未用心加工,最终只能以一个较低的价格在缅甸脱手,经泰国销往南洋和香港。

这一年,他还收购了六大茶山的散茶原料运给昆明云南中茶公司下属的复兴茶厂生产普洱“福禄寿喜”方茶。这些茶收齐后,他按照绿茶思维,认为水分过高,进行了烘焙,结果,装在麻袋里的毛茶在马背颠簸一个月后,到达昆明时齑碎严重,不得不降等生产。复兴茶厂事后总结说:“佛海茶厂前后运来之普洱散茶,品质原属优良,复经该厂粗加筛拣,原料亦尚简净。惟以付运时用麻袋包装,柔软不耐搬运,经十数日长途马驮,整茶多被揉成碎末,损失殊重。复以该项原料,曾经该厂重为烘焙,水分过干,致压制方茶时缺乏黏性,而茶即支离易散,色泽亦复红暗,显呈枯涩,影响成品外观甚巨。为谋运输损失,保持成品色泽起见,嗣后购运是项原料,可即将原山毛茶用实篾竹篮装运。”

在推行法币和收购紧茶的过程中,权利和斗争一直伴随着范和钧。他与抵制联运的跨国大茶号“洪记”、“恒盛公”以及云南财政厅下属“思普企业局”、等谈谈打打,与佛海县长、南峤(亦在今勐海县境内)县长、当地土司争斗不断,还要提防服务社董事李拂一的消极,傅孟康、梁县长的贪婪,以及边地瘴气的肆虐。然而这一切并不使他疲惫,反倒是来自中茶公司上层、云南省经委会的怀疑令他郁闷,它要不停地为自己辩护。

范和钧制唐伯虎稿款彩刻漆仕女

1942年,他又收购紧茶一万余担,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他们抢运了数千担紧茶到印度以后,就将留在印度、缅甸的员工撤回佛海,两千余担未运走的茶留在缅甸景栋,三千余担在佛海分散到参加联运的十余个茶庄,这样即使被日机轰炸,也不会一次全部损失。

1942年十月,佛海茶厂已有相当规模:“厂地面积四十亩弱,厂房面积3521平方公尺,厂内有四公尺宽的车路,约一里路旁遍栽樱桃树苗已有半公尺高,有放牧牛马的草地,猪厩及蔬菜园。

有茶叶初制精制与工程之部门,精制部有切茶机、杆分机、拣梗分级机、飘扬机。工程部分有车床、钻床、冲床等简单机械,零件修配均能自造,泥工股木工股能自造厂房家俱及钢骨水泥工程等,电机股供给全厂灯光设备及制茶动力。”

1942年11月,除留三个员工在佛海茶厂留守外,范和钧带着茶厂的大部分员工经思茅撤回昆明。机器、厂房留在勐海,一直到1950年,每年留守人员刀国栋、周光泽等还少量制作茶叶,维持开销,直到被解放军接管。

普洱茶喝出文艺女神范儿


这些年的汤唯,比起《色戒》刚出来的时候,眉宇间多了一种看透世事的淡定,是那种见过大场面的难得的从容,还有少女般纯净的眼神。她已经学会冷静地接受生活的变化,并从中体会五味杂陈,痛快地演电影对她来说,就是最好的解压方式。为此,很多粉丝送给她一个雅号"文艺女神"。

文艺女神是怎么练出来的?

汤唯是宅女一个,而且还很文艺范儿。如果不拍戏,她宁愿在家里看书,憧憬那种田园式的生活,自己种菜,躺在椅子上边晒太阳边看书,过早睡早起的生活。“我从小看着我爸爸的画长大的,被他画里面的古山古水熏陶。我很喜欢这些中国几千年的国画意蕴。”有时,她也会一边喝普洱茶,一边读《诗经》。普洱茶醇香,温和,而且诸如养胃、降脂、降压、抗衰老等众多有益身体的功效。闲暇泡一杯云南的普洱茶,读着诗经里的风花雪月、白露桃花、秋水伊人,彷佛自己也穿越千年,回到两千多年前那个魂牵梦萦的时代。也许是因为她生活中处处皆文艺,所以造就了她文艺女神的气质。

汤唯相信女人一定要拥有健康规律的生活,才能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保持最佳状态。“你一定要真正地去感受生活,感受身边每个人对你的爱、恨,这样的女人才动人。”遇到困境的时候,她什么都不去想,只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见自己想见的人。这是个聪明的女人,热爱生活,关心每个小细节,慢慢体会人生中的喜怒哀乐。最难得的是,她懂得只取走自己需要的部分,其余的统统排斥在外。这种生活智慧让她获得平静,一直保持着单纯真实的心境。此外,她还有一个私人习惯就是在临睡前做数学,从简单到中等难度,再到超级难,做完以后心就可以完全平静,睡得安宁。

汤唯笑称自己喜欢专注,“做饭就好好做饭,擦地板时就一心一意擦地板,其它的事暂时都不考虑。”面对人生的一道道难题,她自己的解决之道简单而有效。做演员之前,她学过播音、做过编导、排练过话剧、当过职业模特,还是一个不俗的画家和羽毛球运动员……这源于她的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她觉得除了外表的漂亮外,内在的涵养也很重要。读过的书、品过的茶,会成为充实内心的养料,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聆听自己心里的声音,这样才能善待与呵护自己。徒具表面的美丽并不持久,要连内在也引人入胜才可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范家壶庄遇新挑战》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