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朋友们乍看到这个题目时可能不甚明白,木工与壶艺有什么联系?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暗藏玄机。木工和其他工艺的从业人员染指紫砂的,在宜兴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且正是借鉴其他工艺的流程和造型,使得紫砂工艺不断完善,推陈出新。这里就“木工与壶艺”谈些浮浅的看法。

我曾经做过几年木工,熟悉木工工艺流程,看过好多明清传世家具,逐渐练就了精确的眼力。一九八八年五月,首届中国陶瓷艺术节期间,我第一次有幸看到了很多精美的紫砂茶壶,“景州提壁茶具”、“可心报春壶”……,每把都精美绝伦,特别是一些简洁明快的方器茶壶,使我自然与木工工艺和木制器具联系起来,如“升方壶”的造型不就象儿时玩过的木方斗吗?“玉带壶”的壶身不就象我师傅做过的木食盒吗?还有“砖方壶”、“六方井栏壶”等等,一个个使我联想了许多,在左右观看、驻足凝思中,一个念头涌上心头——尝试做紫砂壶。

静观紫砂“升方壶”,呈梯形状,意步步高升,块面平整,底部大,角线面处理干净利落,修饰不露痕迹,口盖紧密,出水流畅,要求甚高,给人以向上的感觉。当时我想,和木制方斗来比较,只是倒置且多个出水的嘴和把而已。但当我把打好的几块泥片用脂泥沾起来时,才知道泥片和木板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泥片含有水份,拿放要小心,用力要均匀,否则块面不凹即凸,不听使唤,成型时要用竹制拍子拍打,而且四周拍打次数也要均匀,修盖时修饰不宜过多,多则宽盖,子口不要烂,要适中,否则盖面不平,不是四周凸起,就是陷下,壶身用牛角制成的明针修饰,一把茶壶要经过无数次的拍、打、刮、压。

经过这次与紫砂的亲密接触,渐渐的,学过的东西有了用武之地,木工讲究造型落落大方、轮廓周正,块面平整,起线清晰流畅,转折、接合处天衣无缝,看得舒服,用得舒心。紫砂壶同样是造型端庄、古朴大方、线条流畅,同属手工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眼和手,不同还在于悟性,相同在都用材料完成一件作品,由粗到精,不同在木工工艺只能做减法,有大到小,即俗话“长木匠”。而用紫泥做壶,有减有加,随意性、可塑性强,果能千奇万状,韵味十足,学做壶得益于几年的木工生活,任何用材料经手工艺制作而成物件,器皿,均可称为工艺品,也是心、手合一创造的一种美。一张红木台子,一套紫砂茶具,你会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红木台子呈现在你面前一种古色,紫砂茶具就是一种古香,一个既能做红木台子,又能做紫砂茶具的艺人,怎能不感到成功的喜悦呢,做木工与做茶壶给人带来愉悦,尤其在成型的过程中,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首先选材,木工一般会把硬度一致、木纹、色泽、无节疤等品相好的木料做出面,次的则作副料,茶壶用泥同样要求泥色纯正,颗粒均匀,硬烂适中,打作料时要厚薄一致,木工成型用榫头,紫砂用脂泥,一硬、一软,殊途同归,木工用斧子敲打,紫砂用拍子拍打,同样都要求用力均匀、趁势,“一记归一记”,木工成型后要用细口刨精加工,达到表面平整、光滑,再用细砂纸打磨即可完工,茶壶成型后用明针修饰,壶内壁还要“推墙刮底”,两者之间诸多共性,颇具个性,最大区别在于壶做好只能算半成品,还要经过上千度高温的烧制,所谓“陶是泥与火的艺术”,经过火的洗礼,一件“素面素心”的紫砂壶才得以真正完成,用以盛茶,“外如紫玉、内如碧云”,赏其风采“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丽娴如佳人,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日久把玩,亦能和红木家具一样有“包浆”……紫砂工艺历经五百多年,其间技法不断完善,历代艺人推陈出新,吾在方壶成型时借鉴木工工艺益颇多。传统成型技法之“镶身筒”法和木工工艺如出一辙,同时做木工时练就对事物的观察和欣赏能力,同样是派上了用场,设计、制作茶壶都能用理性思维方式,“推、刨、凿、切、割”样样上阵。

这样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从木工到现在所从事的紫砂专业,亦小有成绩,作品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中展出,同时发表在“壶锦”、“紫砂风采”、“茶与壶”、“紫壶砂艺”、“紫泥如金”等各种专业书籍、杂志上。其中“井栏茶具”在91年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获金奖,同年荣获镇十大杰出青年技术奖、“陶精壶”获“宜兴陶艺新人新作三等奖”,其构思还是出自木工“角尺”,整件器皿由多个三角形构成,结构稳重、严谨。加一长方圈足,托起整个壶身,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

这些将在以后的文章中着重介绍。我只想说像我这样成功改行的例子在宜兴肯定大有人在,希望这点滴肤浅的感悟,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共鸣,携手传承卓越的紫砂陶文化。

CY260.com编辑推荐

清代紫砂方葫芦壶赏析


以紫砂茶器泡茶,不仅茶汤滋味醇厚,饮罢茶汤,还能品读妙器,以触觉、视觉感悟紫砂壶之美。图中所示为清代中期一件黑泥绘方葫芦壶,造型方中寓圆,融合了汉方及葫芦壶形,鼓腹而收腰,呈流线形。三弯壶流呈方形,与方柄耳形飞鋬相呼应。壶身两面开光,以深色紫泥绘梅竹清菊,富有情味。壶底钤篆书阳文“荆溪史继长制”印记。细观壶上装饰,壶上一面泥绘“梅竹双清”图,一面泥绘“蝶恋花”,皆绘制精细生动,颇具清雅气息。

古人云:“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中国人以花草喻人,比德君子,尤以梅兰竹菊为代表。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比德于傲、幽、坚、淡之品质。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是自身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推崇不无关系。探究其因,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它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怀的象征和隐喻。

此壶造型取材于葫芦。葫芦又名“蒲芦”、“胡卢”、“瓠”、“匏”等,其最早的记载见诸于《诗经》中《瓠叶》、《硕人》、《匏中苦叶》、《七月》等名篇。经数千年来的文化变迁,葫芦作为器物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在民间,人们视葫芦为驱灾辟邪、祈求福祉、兴旺子孙、多福多寿的吉祥物。

素心紫壶艺无限


素心紫壶艺无限

◆闵学平

紫砂花货的美,美在它出人意料的风格,美在它自由自在的艺品。和其他类型的紫砂壶不同,紫砂花货的形象,它可以是大自然中任何打动人心的场面,是日出东方、旭日东升时的汹涌澎湃,是春华秋实、一花一叶的生命历程;紫砂花货的造型,它可以是各种器皿的借形改装,是高僧头上的僧帽,带着沉静的禅意,是渔人的斗笠,散发着亲切的生活气息。在黄丽萍的眼中,紫砂花货的种种艺术特色都浓缩为对生活的提炼升华,是感性的情感表达。黄丽萍是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出生于陶艺家庭,她的父亲是紫砂工厂的元老之一,不仅老人自己善于调配紫砂泥,而且和众多的老艺人交情颇深。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黄丽萍早早地就对紫砂泥有了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在父亲和老艺人的交往过程中,还早早地锻炼了黄丽萍的眼界,眼界对艺术的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对她后来紫砂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丽萍的紫砂艺术不仅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从她进入紫砂行业时,就投入了名师的门下。她先后跟随多位紫砂名人高手的门下,集合众名家之所长,最终凝聚成她独特的艺术理念。

从供春壶的树瘿开始,紫砂壶就与自然结缘,黄丽萍也延续了这天人合一的缘分,把自然与紫砂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紫砂花器来。在《萍水相逢壶》(见图)中,黄丽萍一手策划了葫芦与葡萄在紫砂壶上巧遇。此壶的壶身仿佛是一粒被艺术夸张了的葡萄,硕大圆润,展示出了饱满与力度,具有生命的活力。壶流和壶把则是粗藤弯曲而成,舒展自然有力。壶钮是一个横卧的葫芦,不知从什么地方就长了出来,柔软而弯曲的细细的茎叶铺盖在壶盖上,甚至一直延伸到了壶身。从壶把这跟粗长的藤上伸出的葡萄,也开始在壶身蔓延,渐渐地和葫芦相遇了。这两个爬藤类的植物在此处偶遇,却又给人以完全自然的姿态,似乎是大自然的妙手偶成,葫芦与葡萄的萍水相逢,之后又是各自生长,即使是擦肩而过,也是难得的缘分。

薄胎壶,是紫砂艺术花园中,最为娇嫩的一朵。它是紫砂艺术中令人惊艳的神乎其技,原本薄胎的是瓷器的制作方法,后来被才能出众的紫砂人运用到了紫砂壶的创作中,人们常常会用“薄如蝉翼,轻似浮云”来形容,让紫砂壶的艺术世界更加的妙曼动人。虽然从外表上看去,它和一般的紫砂壶几乎没有差别,也是一副沉静端重的样子,但是拿到手上,却轻得叫人惊奇,让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对待,仿佛一用力就怕它会受伤一样,是名符其实的掌中明珠。薄胎壶比一般的紫砂壶要轻了许多,胎体极薄,成型困难,这是对纯手工制壶技艺的一大考验。由于薄胎紫砂壶的技艺要求之高,其传世的作品并不多。但是今天却有幸能看见黄丽萍新作的薄胎壶。

在黄丽萍的心中,紫砂艺术是神圣的精神追求,是人们对美的享受和感念。她在创作每一把紫砂壶时都特别注重艺术的审美,和内在文化的底蕴。

茶与艺,茶与礼


泡茶有三种方法。泡茶的日常习惯是先放茶,然后冲进沸水里,这就是“下投法”。将沸水洗入茶杯后,将约1/3的容量放入茶叶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茶叶灌满水,称为“中投法”。在放茶前,用沸水灌满杯子,这就是所谓的“上投法”。

各种名茶具有骨重、绳子紧、嫩叶嫩、香气成分高等特点,茶汤的香气和色泽可作为“上投”的方法。茶叶条形松散,比重轻,不易浸入茶汤中,宜采用“下投”或“投””的方法。对于不同季节,可参考“秋季中投,夏季上投,冬季下投”的方法。

精致的高级绿茶,用85度左右的水冲泡是合适的.如碧螺春、明前龙井、太平厚壁茶、武夷大红袍、黄山毛峰、君山银针茶等,不要用沸水浸泡。乌龙茶和花茶应该用90到95度的沸水冲泡,云南红茶和祁宏等红茶可以用沸水冲泡。普洱茶可以用沸水冲泡,使其产生香味,并立即饮用,浸泡2分钟3分钟,不超过5分钟,以保持茶叶的香气;一般绿茶、红茶、花茶等,也应仅用沸水冲泡茶。

敬茶是非常礼貌的,首先,我们必须好好地询问客人,并安排客人坐下,然后他们才能泡茶。

主人亲自泡茶是对客人最好的礼貌,茶具应该是干净的,茶杯内外不应该有任何污垢,即使是洗过的茶具,最好在泡茶前用清水清洗茶水,以示尊重。

现在烧水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制作有价值的绿茶,请选择玻璃茶杯,不要盖上;例如,制作红茶、香茶或普通绿茶,选择白瓷杯,加杯盖;如泡乌龙茶,宜使用小陶罐、小茶杯。

当你拿起茶,你不能用你的手抓住它。你应该用瓷、铜和竹子做的勺子。泡茶时,动作要轻而重,把茶壶拉上拉下三次,叫“凤凰三点头”,要注意随时给客人倒茶,不要露底,泡了三次茶再煮一次。

文人茶道:艺与道的完美结合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艺术家:紫砂壶的创作及壶艺创新的要素


创作紫砂壶首先要了解紫砂、认识紫砂、学习紫砂,进而学习其独特的工艺流程,结合生活、大胆创新。

紫砂壶的创作,必须要具备三大艺术要素:其一是实用性,其二是传统思想性和古雅美,其三是独创性。创作紫砂壶首先要了解紫砂、认识紫砂、学习紫砂,进而学习其独特的工艺流程,结合生活、大胆创新,在创作过程中循序渐进:

1、学习理解紫砂工艺

创作一件紫砂作品,首先应该从理解紫砂壶艺的形象结构开始:壶身好似人的身体,那么壶嘴、壶把、壶盖、壶钮、壶脚则如人的五官四肢,这一切都必须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统一,以及装饰内容的统一和作品形象与表达思想的统一。

2、了解紫砂壶的实用性

紫砂壶不同于其它艺术品,它集欣赏与实用于一身,除了要具备优美的造型、丰富的内涵外,还必须具备优良的实用功能,要求手感舒适、口盖严密,壶嘴出水流畅,壶把拿来顺势得手等等。

3、理解制作基本功在创作中的作用

紫砂作品的优美造型是依托精湛的制作技艺来完成的。一把完美的紫砂作品,壶身要和顺挺括,线条流畅;壶嘴、壶把舒曲自然,似若生成;壶盖则如人之冠,要得体,口盖直而紧,虽然倾侧但无落帽之忧;嘴眼外小而内锥,可无窒塞不通之弊;“克盖”与壶身必须和谐统一,具有活泼自然的节奏感;“截盖”要与壶身合成一整体,不能参差不齐;“嵌盖”则嵌纳于壶身,以严密、合缝、通转而不容丝发为上。此外,各部位的细部衔接要干净明快,塑件要形象逼真、精雕细琢,装饰要画龙点睛、相得益彰,以及砂料烧成等等。

以上要求必须迫使壶艺创作者要熟练掌握紫砂工艺的各个技术要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最完美的造型设计也无法表达得淋漓尽致。

4、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工艺美术作品

紫砂壶艺造型是通过其他工艺品鉴赏、提炼而来的,比如:青铜器造型、古陶瓷造型、古代器物造型、实用器物造型、各种几何图案型、瓜果花木形象,或写真、或变形塑造,用浮雕、半圆雕的手法装饰应用,如莲、荷、桃、梅、竹等。学习以上兄弟工艺,可以从这些造型中捕捉创作灵感、把握经验、吸收养分。

5、传世精品是创新之根本

在传统的紫砂壶艺造型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彩、造型完美的器型,它汇集了历代前辈艺人的创作智慧,经过数百年来人类社会在文化艺术上的演变,很多器型不断翻覆提炼修改,日臻完善,虽古犹新,孕育着紫砂壶艺独特的风格和内涵精华,我们要从中汲取素养,取其精华,以充实自己的设计构思,并且不断地实践,研究掌握其中高难度、高技巧的部分。例如邵大亨的“鱼化龙壶”,圆形的壶体上展现的是大海中波浪的形象,壶盖犹如波涛涌起,立体雕出龙首探出,且伸缩自如,壶柄作龙尾,如蛟龙出海。所以说学习传统、认识传统,在紫砂领域里刻苦锻炼,并掌握高难度的传统工艺,才能有创新的突破。紫砂工艺的发展不能舍源逐流,唯有不忘本、肯学习、肯钻研,才能不断提高创作水准。

6壶艺创新的要素

探索壶艺的创新要吸收和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优良特色,又要能增加新的东西,这样才能有新的突破,要能够捕捉其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谛,而这个真谛就是美的本身。如作品“新月壶”壶身为一半圆球体,壶把沿壶身向上伸展,恰似一弯新月,底足为三个半圆角,似众星拱月。此壶打破传统造型,能够抒发自己的艺术语言,给人以油然而生的艺术感觉,在创作中要特别注意三个要素:

(1)形式美

形式来源于自己对造型的熟悉程度,取决于自己的精心设计,要清晰地知道壶身的形状,更要鲜明地强调壶体的每个部分,嘴、把、口、底、足、钮各部件的支配方向,必须清楚线条的来龙去脉、缓冲过度、明暗转折、虚实对比,这样才能深入空间而获得形的深度,把点、线、面处理好以后一切也就找到了,作品的形也就具有了生命。

(2)神韵

壶的神韵也是通过形象表达、散发出的情趣,创作的时候不仅要在平面上探索,更要在起伏上思考。一切生命都是从一个中心迸生出来,然后由内向外滋长发芽、灿烂开花,要设想形象(壶)正向你迎面而来,向你突出、向你诉说、向你表达,这种想象具有强烈的内在冲动。

(3)意境

意境是壶的精神思想内涵,用实质性的东西来表达作品的形象美、内在美而表现出气质美。

一件优秀的紫砂作品,创作思路要源于生活,既要方便使用,又能陶冶性情,让爱壶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这种美的气质是有健康的情感来表达健康的意境。如果一件新创作的紫砂壶只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关系,只有实用的功能,充其量只是一件实用工艺品,没有意境就没有生命,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情感的产物,完美的作品其本身就应具有充沛丰富的感情在抒发,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内涵丰富才能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是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

王小平

艺名王平,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1964年出生于陶都宜兴,1980年开始学习制壶技术,经过数年磨练以及高级工艺美术师刘惠大指点,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掌握了造型、设计知识和全手工制壶技术。1993年创办王平陶艺工作室,专门从事紫砂壶的全手工创作、创新。所制作品讲究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器形的圆稳、匀正、珠圆玉润。作品“新月壶”在2006年江苏省宜兴市丁蜀成校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二等奖。

紫砂壶知壶与识壶


按步就班玩出专业与感情,我们华夏民族5千多年所传承的东西,其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在这一领域中你有多大的素养,就会喜爱什么样的东西,就会有什么层次。从外行到内行,从不懂到懂,从玩假的慢慢看到真的,有句普通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同一张画,一张画的好,另一张画的不好,可是摆在一起,好的就突出了。

紫砂壶知壶

要知历史,介绍紫砂壶目前情况首先要了解紫砂壶历史,即紫砂工艺历史、发展史,以及工艺构成。紫砂是优秀民族传承,从茶文化发展而出,明代起为实用品,对于何谓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等等老一辈的紫砂艺人,应该研究了解,加之理解,从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及理性的充分认识。

知现在、了解现代,此单指宜兴紫砂壶。华夏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师传徒承。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现在,此外我们作品的造型艺术有时代性,不能、将明朝的搬到21世纪来,也不可以一代十,以点带面的简单领会,因为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

是知人,何以要知人,这个作者做的壶是雕塑,还是光、素,要知“人”的艺术品、艺术道德及声誉,要从那方面得知呢?不是靠宣传,也不可一味的垂青所谓的名人效应。众所周知,真正的艺术品是放在桌面上,群众来抬轿,民众最有鉴定的资格,是经得起推敲的。

紫砂壶知壶

识壶方面,何谓真?假?好?坏?,壶从大众化到高最层次艺术品,其中分二个层次,一是一般群众普及层次,另一个是高文化水平层次,取决于各阶层不同人士的对紫砂艺术地领会与理解。

谈识壶非一言两语说得明白,总括地说无非是两个字,一是“理”,一是“趣”,所谓的(理)即是实用性的体现,在使用中是否合理;所谓的(趣)即是否有趣也就是艺术性的体现,是否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第—是合理:当然,除了对于泥料要有相应的或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以外,壶最主要的是用来泡茶的,泡茶拿起来舒不舒服为第一要紧,第二是泡茶叶、冲开水时方不方便,倒起来流畅与否,用起来舒不舒服,若产生一点点不舒服的地方,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实用品。

适用是理,还包括用完之后,茶叶倒掉方不方便,洗刷方不方便;这都是适用的理,合理与否要看其符合要求,若不合理也无所谓的欣赏,是找麻烦、找不痛快,这个茶壶就可以不要了,用杯子好了,也就不要欣赏茶壶了。还是应该选一个适合自己用的壶,这样就会愈用愈有感情。

第二是有趣:趣味,就是美,漂不漂亮,喜不喜爱这个造型,你喜欢梅花的、松干的、镶银等花货类,还是喜欢几何形的光素类,这要根据个人的欣赏角度。个人的欣赏水准及底蕴,直接影响到所选壶的状态,如明朝家具较简略些、清朝家具较复杂,所以造型也有它的时代性。过去敦煌的雕塑、石刻、壁画是历史遗留下来,依然令后人叹为观止,这是有她的艺术独到性和历史性所致。

艺术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壶基本上也是一样,总结出这个趣与这个理,你就会愈有趣愈爱它,这是发自真心去爱她,和紫砂壶去用感情沟通达到情感释放,人壶合一,这就是你最好的紫砂壶。从我有个圆的倒又想要个方的,有个方的就想要其她类的,日久天长这样你就会顺其自然变成紫砂行家里手。

茶有艺,茶友大益


读者们在认真学习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赵朴初的一首《吃茶去》可见茶之魅力。悠扬古朴的古筝声,精致典雅的茶具,看一小包干茶在沸水的雾气中煮成一杯杯鹅黄色的茶汤,瞬间让心与外界的喧嚣和酷暑远离。8日下午,本报“学茶艺”第二期开课,6名幸运读者跟着专业美女茶艺师鉴茶具、学泡茶、品香茗,在炎热夏季尽享宁静和优雅。

泡茶的工具非常讲究

15点,读者们陆续赶到。学泡茶终于开始了,授课的是美女茶艺师孙丽丽,别看老师年轻,已经当了四年的茶艺培训师了。

每个读者面前的桌子上都有一套泡茶道具,孙丽丽逐个给大家讲解,“木制的托盘叫茶盘,这是泡茶的紫砂壶,这些小杯子是品茗杯,可根据客人数量增减,这是将泡好的茶分倒到各个品茗杯里的‘公道杯’,也叫‘茶海’……”

在茶盘的右上方有个木制的插筒,里面盛着五种道具:茶针、茶夹、茶则、茶斗、茶匙,五种道具与所盛放的器皿一起,有个非常“文艺”的名字:茶道六君子,它们或是用来疏通堵住紫砂壶壶嘴,或是用来夹住品茗杯清洗,各司其职。

泡茶姿势讲究且美丽

泡茶的第一步是清洗紫砂壶、公道杯、品茗杯等茶具。“右手拿起茶夹,夹住品茗杯的内侧,轻轻摇晃,再将水逐个倒入其他杯中,一一清洗,这叫‘狮子滚绣球’。”看着大家都准确做出了动作,孙丽丽加了一句,“女生记得要翘兰花指,更显优雅。”

接着将茶斗置于紫砂壶壶口,将铁观音倒进壶中,倒入开水,当然第一次冲水是“洗茶”,其水直接倒掉,“水温根据所泡的茶决定,一般绿茶水温在80°到85°为宜,红茶、铁观音等非绿茶最好要100°的水冲泡。”

片刻后,现场便弥漫了铁观音淡淡的茶香。读者们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成果,但倒茶也是有讲究的。“食指按住紫砂壶壶盖,但别捂住上面的小孔,其他手指握住壶把,运用手腕的力量将泡好的茶倒入放有过滤网的公道杯中,再拿起公道杯将茶逐个倒入品茗杯中。”

接下来就是“奉茶”,将倒好的茶轻巧递给客人,五指稍弯,大拇指内收,向客人示意“请!”客人做出同样姿势则表示答谢主人。

有些小细节很考验人。例如各种壶的壶嘴要侧向主人,直指客人表示对人不礼貌,整个过程男女都要坐姿端正,泡茶、倒茶皆靠手腕的力量进行,不同的是,男生可双脚伸开与肩同宽,女生则要双脚并拢,执壶、握杯都要翘起优雅妩媚的兰花指。

老师传授几大绝招

茶艺师还专门预留了“师生问答”互动环节,读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和不解。

“每次泡茶需要放多少茶叶比较好呢?”读者石女士第一个提问,“一般7到8克就可以了,像这种铁观音泡四到五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茶艺师回答。“如何储存茶叶不变质?”多名读者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有三种方法,一是放在冰箱里,储存一到两年没问题,二是置于空的热水瓶中,三是放置在通风的地方,但是普洱这种茶储存一般不需要什么条件,而且储存时间越久越值钱。”

茶艺师还告诉了大家一个“小秘诀”:已泡完的茶叶别急着倒掉,可以留其在壶内过几个小时再倒出,然后再清洗壶,“这一步叫做‘养壶’,特别是对紫砂壶,经过长时间的‘养壶’,紫砂壶会越来越圆润通透。”

本报记者甘琼芳/文

郑蕊/摄

茶艺师在手把手地教授读者泡茶细节

选壶着重考虑款式工艺泥料


12月13日,宜兴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樊永平在广州采墨堂现场展示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和工序,吸引了羊城众多紫砂爱好者参与。在现场,数位收藏者对记者表示,艺术制作是相对封闭的过程,因此过去从没见过紫砂壶的生产流程,此次对于了解紫砂帮助很大。而对于想入门收藏紫砂的爱好者,樊永平建议,要想挑选一把好的紫砂壶,必须要注意款式、工艺和泥料三个重要方面。

 紫砂收藏行情向好

近年来,紫砂壶因其独特的工艺、清雅素朴的外观和实用性获得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紫砂行情也是逐渐火热。据了解,在2014年10月25日举行的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紫泥茗芳——紫砂茶器专场”上,124件珍品的成交率达86.29%,成交金额达到761.76万元。

有关报道显示,其中,何道洪的圣珠提梁壶起拍价120万元,最终成交价达149.5万元;吕尧臣制华径壶起拍价15万元,成交价达36.8万元;晚清民国时期的名家朱可心矮竹鼓壶起拍价6万元,成交价达12.65万元。很多拍品的成交价远高于之前估价。

而纵观近年拍卖市场,不少紫砂名壶在拍场上表现抢眼,破千万大关。在2011年12月6日北京保利拍场,紫砂名家顾景舟制的提璧组壶以1782.5万元成交。还有一把在业内广为人知的明代时大彬制圈扭圆壶曾作为封面登上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的《荆溪紫砂器》,与2010年12月14日西泠秋拍中以1344万元成交。

可入手得到一定认可的中青年工艺师作品

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樊永平建议,这些年代久远的大师作品固然好,但是由于价格已经处于高位,升值空间相对有限,而且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比较难以企及。如果想要入门紫砂收藏,建议可选择一些已经受到一定认可的中青年工艺师的作品。

“在紫砂制作领域,也有一套很系统的考评体系,比如说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的评定,紫砂制作者的作品要受到市场认可,还要有一定的研究论文发表,才可评级。那么对于涉入紫砂领域不是特别深入的爱好者,这不妨是帮助参考的一个因素。”

樊永平表示,这些人的作品工艺相对较好,由于是中青年也尚有继续发展和进步的空间,价格上也不会特别昂贵,升值空间相对看好。

同时他强调,紫砂收藏作为一门艺术,也不用完全拘泥于这种评价标准,有些人没有时间去做研究写论文,但是对紫砂制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尝试,藏友们在加强紫砂知识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如果看到十分精美或者喜欢的作品,也不必死板按照制作者的职称来判断一把壶的价值。

泥料对好壶至关重要

从马来西亚远道而来的收藏家陈志强表示,对于一些收藏紫砂壶的初学者,泥料是检测一把好壶至关重要的因素。“纯天然原矿的泥料会比化学合成的好很多。选择可靠机构或受过检验认证的泥料所制造的壶会比较可信,或者认识一些工艺师也能少走不少弯路。”他提到,泥料上一般人比较难从肉眼来判断好坏,因此入门者最好多咨询多比较,找到业内人士进行鉴定。

种类上来说,像底槽清泥等一些相对稀少的品种,以及一些工艺师以前收下来经过时间沉淀之后的老泥做的紫砂壶会更好。

以工艺款式和实用性挑壶

活动现场,陈志强向记者表示,他收藏紫砂壶已有14年之久。“当时我便喜欢樊永平的作品,要挑选好壶主要得从工艺、款式和实用性等几个方面考量。”

陈志强介绍,一把好壶会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样的话特点才会明显。“虽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以一些作品中的雕工、刻画等工艺上可以看得出精细与否,比如雕刻是否立体感鲜明,是否灵动飘逸,都可以看出工艺的好坏。以青蛙莲子壶为例,青蛙栩栩如生,莲瓣层次分明,非常逼真。一般来说,工艺师制作花费的时间越长越细致,壶的价值会越高。”

同时,款式也是参考的标准之一。“比如四方壶就比圆壶更加难做,圆壶可以用朱叉、鸡蛋木、角尺等工具来辅助制作,而四方壶要做到线条流畅则非常考验工艺师的眼力,只有尺子能帮助制作。”陈志强表示。

另外,他还以紫砂壶《楚汉风云》为例,“壶要体现楚汉相争的主题,做小了肯定不行,这把壶要足够大才能体现那种争霸的气势和情形。同时6个茶杯代表两方6员大将,壶盖上两条龙活灵活现,气氛紧张。这就体现了主题鲜明、款式独特,以及工艺精良的特点。”

对于款式,樊永平则认为,作为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收藏品,藏友们如果想要入门,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对此陈志强补充道,适合大众收藏的紫砂作为工艺壶,既要有观赏性也要有实用性,建议爱好者们买壶之前最好能试一下出水的顺畅与否,借此检验是否紫砂壶是否好用。“一般强调七分把三分嘴,有时嘴太短或太长就不好出水;还有一些壶身太大壶盖太小,也会影响出水顺畅。”他说。

君山银针的特点与工艺


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据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了君山银针茶带入西藏。

君山银针的工艺

君山银针的采摘和制作都有严格要求,每年只能在“清明”前后七天到十天采摘,采摘标准为春茶的首轮嫩芽。而且还规定:“雨天不采”、“风伤不采”、“开口不采”、“发紫不采”、“空心不采”、“弯曲不采”、“虫伤不采”等九不采。叶片的长短、宽窄、厚薄均是以毫米计算,一斤银针茶,约需十万五千个茶芽。因此,就是采摘能手,一个人一天也只能采摘鲜茶200克,制作这种茶,要经过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等八道工序,需78个小时方可制成。

君山银针的特点

芽头茁壮,紧实而挺直,白毫显露,茶芽大小长短均匀,形如银针,内呈金黄色。饮用时,将君山银针放入玻璃杯内,以沸水冲泡,这时茶叶在杯中一根根垂直立起,踊跃上冲,悬空竖立,继而上下游动,然后徐下沉,簇立杯底。军人视之谓“刀枪林立”,文人赞叹如“雨后春笋”,艺人偏说是“金菊怒放”。君山银针茶汁杏黄,香气清鲜,叶底明亮,又被人称作“琼浆玉液”。

萧艺:茶画路深深


二十年如白驹过隙,从风华正茂走到不惑之年,萧艺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而他感慨在艺术的海洋里,自己永远都像个小学生,有吸收不完的知识。

插着美术的翅膀

“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川流不息流淌夜夜进梦乡……”20世纪70年代的哈尔滨,是一个洋溢希望与梦想的地方:红歌嘹亮、诗声朗朗……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一群身背画夹的少年,在街头快乐地追逐,他们是哈尔滨少年之家美术班的孩子们。这其中,就有一个身材颀长的少年,总是以若有所思的眼神,观察周围的一切,并不时低头描上几笔。他,就是萧艺。

“其实我学画画跟家庭环境有关系,因为我姥姥、母亲和舅舅都画画,所以我从小就爱画画,8岁起就会拿着‘墨宝’向大人求教了。”已近知天命之年的萧艺笑着说,他从小因为画画,经常会做出一些淘气的事情,为此没少挨大人的训斥。“我还记得刚上小学时发的那套课本,书里凡是男的我全画上辫子,女的全画上胡子,结果就被老师发现了,叫我到前面去罚站。”所幸的是,学校发现了萧艺的天赋,就把他推荐到了区少年之家美术班,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但这个活泼的少年,依旧不让人省心。

“那时候上素描课,老师一般摆上石膏像或积木就回教研室去休息,那画室就是我的天下了。记得有一次老师买了个苹果,往桌上一放,让大家画静物,说完他就出去了。结果老师前脚刚走,我后脚就把苹果拿起来,咬一口后放回去接着画画。这下坏了,别的男生一看我咬了苹果,他也去咬一口,到第三个人再咬的时候,那苹果站不住了。老师进来后二话没说,直接就把我拎出去了,他太了解我了。”在师长眼中离经叛道的萧艺,在同学们眼里却是大侠:“那时候大家上学老坐无轨电车,月票要两块钱,小孩没钱,就动起了脑筋。因为班里公认我画得最好,同学们就让我画月票,完了再搁上照片,尤其我给女生画得特别像。结果售票员查不出来,但他知道这帮人是不会买月票的,因为没那两块钱。所以他也想了个招,一看背画夹子过来的,就把月票拿出来,到终点站的调度室用脸盆泡,因为用肉眼辨别不出来了。再后来,男女生全跑了,剩我一个人在那站着,我就侠名远播了。”说到这里,萧艺哈哈大笑,那些少年时代的往事,见证了他生命中永难抹去的青春。

成年后的萧艺,真正从事绘画,是在大学毕业以后。“我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一拿到毕业证,就进了市青年宫当老师,专门教人画画。”萧艺的学生中,许多人年龄比他大,有的是各厂矿机关工会社团的会员,有的是社会上的书画爱好者,资质不同、根基各异,但对艺术的热爱却毫无二致,这使得萧艺暗暗下决心:“别人没有条件都要创造条件,我有这么好的条件更要努力才是!”他从此深深扎进了美术这片海洋,乐此不疲。

倾听’当做一个课题来做,其作品是无意间搭上了茶文化这根弦。而到我这里,我就想好好拓展这个领域,让历史文化内涵同样丰富的茶与绘画,真正地融为一体。”萧艺认真地说,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创作茶画,就在黑龙江省美术大赛上获了奖,这进一步确立了他的信心。从此后十余年的时间里,萧艺一直潜心研究,他整天想的是如何把茶文化的各种元素,融入到最传统的中国花鸟画中,同时还要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为此,他曾在紫砂之乡宜兴住了两个月,而去过的各地茶山更是不计其数。

其实在萧艺创作茶画之初,他的想法并不为人看好,朋友们甚至担心他走这条路没有市场前景。巧的是国内这时兴起了养生保健的热潮,人们认识到喝茶养生的重要性,从而掀起了中国茶文化的复兴热潮。正因此,萧艺和他的茶画,走进了万户千家。萧艺画茶画,讲求胸中有画意:或者浓墨重彩,或者纯净疏淡,皆意在笔先。他茶画作品的构图以简洁为主,画面大胆留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空间。因为萧艺深知,只有笔愈简、墨愈精,内涵才愈丰厚,作品才能有形有神、气韵生动。渐渐地,萧艺对画作的驾驭能力,越来越为人称道,他的主题性创作、系列化研究,无不让人惊讶和钦佩。他后来的作品,无论是“世外桃源”、“道法自然”,还是“闲云野鹤”、“芦花荡里问斜阳”,都由画面透出“茶境”般的氛围和气息,流露出一种脱俗的纯净、一种远离世俗的优雅、一种文化与哲思的互融,以及一种别具禅机的笔墨。

[page]

记者好奇的是,在喧嚣繁杂的现代社会里,已经移居京城多年的萧艺,是如何保持创作激情的呢?萧艺淡然地泡上一壶茶,告诉我其实在这些年里,他做得做多的事情,还是澄心静坐、益友清淡、小酌半醺、浇花种竹以及焚香煎茶,一年中真正作画的时间,不过三四个月。“我也是中年以后才明白一件事,在绘画创作中,拼的并不是刻苦。刻苦是一个基本功,是一个过程,但最终还是要靠学识以及对画的理解,作者的绘画境界能不能达到一个高度,是自身修炼的体现。一个才疏学浅的人,如何能画出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呢?所以我用很多时间来‘玩’,这种‘玩’对创作大有好处,在‘玩’中能得到更多的知识,为创作积蓄灵感。”萧艺侃侃而谈。

多少年来,萧艺养成了一个习惯:他每天早上都要燃一炷香、沏一壶茶,可以说,这两者是他生活中无法割舍的组成部分。至于香对创作生活的作用,萧艺说,香气可以让自己心情愉悦,甚至不知不觉进入绘画的创作状态,所以他每次淘到一款好香,都会兴奋不已。“香文化和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香从古代开始,就被人用来养性、养生,它燃烧时发出的是一种高雅而沉静的清香,能让人迅速入静,进入忘我的创作状态,所以现在只要一天不点香,我就觉得缺了些什么。”萧艺还告诉记者,香有很多药用功效,其中有一点就是能治疗人的失眠,因为香中成分大多有安神、理气、开窍的功能。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大,使许多脑力工作者因为思虑过多,越想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想睡,结果影响了身体健康。萧艺以前就经常失眠,但自从用香之后,他很容易就入睡了,这样不但保持了强健的体魄,也拥有了一份自然开朗的心情。难怪记者看萧艺的茶画作品时,总能感到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调,那是一种心灵的隐逸,虽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画面,但那由一把茶壶、一只香炉、一卷经函、几朵梅花,甚至几个蘑菇、一个萝卜、一棵白菜组成的小景致,却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寻求真我的思考。

画中情,意深深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份终生难忘的情谊,对萧艺而言,那是徐悲鸿遗孀—廖静文女士的目光,充满了对青年人的关爱。

“20世纪90年代时,我还是哈尔滨市青年宫的美术教师,有时会带着学生来北京交流学习,就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廖静文女士。老夫人在看了我的作品后,对我特别关心,经常指导我一些做人作画的方法。这之后只要我到北京,就一定会上她家或者到徐悲鸿纪念馆去拜访她,老夫人就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用一天时间陪着我,而这一天就几乎都在谈教学。老夫人谈徐悲鸿先生怎么教学,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该如何为人师表。她一边说着悲鸿怎么样,一边就会黯然泪下,我想这其实是因为他们之间最深厚的情感,是建立在共同的美学追求上,是两颗心灵跨时空的呼应。老夫人之所以这么关心我,一是因为她感受到了我对绘画的用心,二是她希望我这一生都能从事美学教育,另外她也希望我留在北京发展。”一说起廖静文女士,萧艺的语气顿时充满敬意,这位年近百岁的老艺术家,一直是他人生的明灯,指引着他的脚步,不偏不倚地前进。“老夫人也有严厉的时候,那就是去她家吃饭,不管这张饭桌上有多少东西,她都要看着你吃完,一丁点都不许剩。实在吃不下怎么办?也只能硬着头皮吃。后来我就学乖了,只要是来北京见她,我就预先空着肚子,连水都不多喝一口。”

前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萧艺的人生道路,他渐渐明白,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但专业素质要过硬,更要有品有德,这样他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有个性、才有艺术上的价值。所以他从不因市场需求增加而扩大自己作品的数量,宁缺毋滥是他的做人态度,更是他对艺术的坚持:“作为走市场道路的画家,我要考虑经济回报没错,但是绝不能糊弄市场。所以我若画10幅画,宁可撕掉9幅,只留下一幅真正的精品,也不会让平庸之作流入市场,这是一种属于艺术家的骄傲。”

转眼间,二十年如白驹过隙,从风华正茂走到不惑之年,萧艺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而他感慨在艺术的海洋里,自己永远都像个小学生,有吸收不完的知识。采访中他多次慨叹,近三百年来,中国的写意花鸟艺术早已高峰还列,要有突破已经极端困难,但他却并未因为困难就停止探索。在萧艺看来,国画艺术仍然生机勃勃,当代画家只要根植于传统、作深层次的探求,并综合相关学科的有益因素,现代花鸟画就还有发展的可能。“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中国画家只有理解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将自己的绘画置于深厚的东方文化背景下,才能让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成为不被泯灭的时代印记。”萧艺这句话,说得云淡风轻,却让人久久无法释怀。文/周滨

富贵竹平圆紫砂壶赏析


近日,我在朋友孙正伟老先生寓所看到博古架上的紫砂壶,真是琳琅满目。其中一款周桂珍制作的富贵竹平圆紫砂壶(见图),造型呈平圆形,壶柄环竹节,壶身壶嘴有竹枝、竹叶相连,寄寓“竹报平安”之意。壶的底印为“周桂珍制”,盖印“周桂珍”。周桂珍,1943年出生,1958年进紫砂工艺厂,在近代制壶大师王寅春班里学习。1963年起长期受壶艺泰斗顾景舟悉心传授,现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孙正伟笑称自己收藏紫砂壶是歪打正着。从事造型设计的他,平时酷爱绘画,所创作的油画、国画、水彩画几十年来不断见诸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并参加相关画展。凭着画家的直觉和审美情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开始进入收藏领域,开始是瓷器、紫砂器和杂件兼藏,但很快,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紫砂壶收藏。

孙先生说:“我有时到老画家那里去,往往看到他们手捧紫砂壶冲茶,高雅的举止让我好生羡慕。慢慢地我发现紫砂壶造型美观,形态千变万化,壶身、壶盖、壶柄的不同形态,能组合出无穷造型,使人眼花缭乱。这种美感和由此引起的精神享受,是促使我花时间、精力进行收藏的主要原因。另外,宜兴不比景德镇,离上海较近,来回方便,价格又相对不高,正符合我的实际承受能力。”

此后二十多年里,孙正伟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宜兴选壶。他回忆,那时的宜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街,两旁分布三四十家门面很小的陶器店。街上冷冷清清,行人很少,来买壶的人更少。

在这否定一切的特殊社会环境里,几乎无制壶名家,更没有职称、头衔一说,即使紫砂壶价格低得不可思议,也不会有人想到收藏。孙正伟根据自己爱好,从中挑出造型美、壶身亮丽、制作精致、价格不太高的紫砂壶买。

孙先生告诉我,幸亏当时不断有报刊发表他的画作,有点稿费,从事造型设计也有点“外快”,加上自己省吃俭用,还是有能力继续收到一批藏品的。

到了本世纪初,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他开始关注书画行情和拍卖情况。在拍卖图录中,他惊奇地发现,原来紫砂壶行情竟如此火爆,而周桂珍还是位蜚声海内外的制壶工艺美术大师。他感慨地说,收藏真的是有运气靠机遇的。

起底紫砂:没有的只是宜兴的制壶工艺


紫砂作为名词,它不是一种物质的名称,紫砂和金、银、铜、铁、锡、木头、石头不同,沒有一种物质叫紫砂,在英文中沒有和紫砂对应的词,紫砂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紫砂的物质属性是陶。

在今天所谓紫砂,其实已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它的物质细陶,一是由宜兴独特的制陶工艺制成的茗壶、花盆等。既然紫砂是陶,还有那么希罕吗,黃金、钻石、蓝宝石、红宝石世界上尚有许多地方存在。唯底帛青、嫩黃泥等等只有丁蜀山地区黃龙山有吗?丁蜀山地区的山系属天目山系,翻地图看一下,这么大区域的山系,不能相信会找不到能做壶的陶土,只可能略有不同或还未被发现而已。况且不仅限于天目山区域,全国乃至全世界相类似的陶土会没有吗?

没有的只是宜兴的制壶工艺。

宜兴市政府有一宣传语: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然而,有些人以及媒体误认为世界上只有宜兴有“紫砂”这种物质,而且这一唯一的宝贝就藏在丁山黄龙山下的四号井里。于是便闹出了真紫砂假紫砂这样缺乏常识的事来。

当然,闹出这样的笑话也是有其原因的,那就是因为紫砂壶偏于了蜀山这样的弹丸小镇,其制壶手艺的私密性,加上在其出世之日起便罩在上面的神祕面纱,又因饮茶热带来的紫砂壶的大量需求,都使其越发神祕。

宜兴有着六千余年的制陶历史,宜兴陶工根据宜兴陶土的特点独创了一套和世界上所有手工成型方法不同的技术,这就是把陶泥放在木制的泥凳上,先锤打成片,然后把泥片围筑成圆形或镶接成方型,用木拍子拍打成型,这种成型方法学术界称之为“片筑法”,这种成型方法比其它方法制陶操作简单,技术性更强,所制的陶器用宜兴话来讲就是“泥门紧”,成品率高,而且体轻耐用。

宜兴紫砂壶艺是从日用陶中脱胎出来的艺术陶,制壶成型方法沿用“片筑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全手工成型,由于茶具、茶壶的体积比其它日用陶体积小,加上功能要求是泡茶、品茶之用,所以技术性更强、更细、更精,几百年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使紫砂茶具演化成了一门有独特语言的艺术陶瓷。

紫砂壶艺不是现代陶艺,并不同于世界上其它的制陶方法,如拉坯法、泥条盘筑法、压模法和注浆法等等。它首先受功能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要能作泡茶之用。在泡茶时能领略美感,又能为大多数人喜欢。紫砂壶艺是集实用、欣赏、把玩三种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又是能包容吸收陶文化、茶文化及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艺术载体。郑荣

广州潮州壶的变革与突围


在广州,潮汕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功夫茶习俗,潮州手拉朱泥壶(以下简称“潮州壶”)也成为潮汕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虽然相对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潮汕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潮州壶不愁生存,但也面临着如何持续传承及突破局限的难题。

“土罐”荣登大雅之堂

相比于广为熟知的宜兴紫砂壶,潮州壶名气不算大,事实上,潮州壶也是紫砂壶的一种。但潮州壶与宜兴紫砂壶在工艺上有很大区别,不同于宜兴紫砂壶手工拍打身筒或泥片镶接成型的工艺特点,潮州壶采用手工拉胚法成型,这对制壶师的要求很高。制壶师要在泥团的快速转动中,通过手指的拿捏完成各种造型,之后还要经过修胚、安壶嘴、壶把、壶钮、雕刻、烧制等十几道复杂工序才能完成,需要深厚的手工底蕴。

潮州壶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谢华是潮州壶世家“俊合号”的第五代传人。谢华坦言,外界曾将潮州壶称为“土罐”,意为难登大雅之堂,这让谢华很不甘心。

要打破“土罐”的固有印象,提升潮州壶的品质,必须从材质入手。经过近百种风化石的试验,谢华发现产自潮州青龙山的风化石,其品质可媲美宜兴紫砂。与此同时,谢华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工艺、内涵以及艺术感染力上提升其档次和品位,创作出一系列精品,比如,谢华创作的《腾飞提梁壶》气势磅礴,造型流畅,曾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

制壶师稀缺阻碍持续传承

潮汕人家家都有喝功夫茶的习俗,所以,不论优劣,每家每户都有潮州壶。但与其庞大使用量不符的是制壶师的稀缺。谢华介绍,因为传统的传男不传女,制壶人仅有20余人。“这就给潮州壶的持续传承带来了很大障碍。近几年,我们已经打破陈规,开始招收学生,从事制壶的人慢慢多了起来。”谢华说。

1995年,谢华设立了茶壶创作室,2010年成立了潮州市湘桥区陶瓷传统特色工艺手拉壶研究中心。谢华还与广东省陶瓷学校合作,开办了潮州手拉茶壶工艺班,帮助培养制壶的初级技术人才。但谢华也有担忧,潮州壶这项技艺至少需要学习两三年时间,而现在能耐得住寂寞的年轻人并不多。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潮州壶,谢华每年坚持在潮州广济桥庙会摆摊,亲自向人们演示技艺,免费指导游客现场制作潮州壶。“这是中国唯一以转动的辘轳为工作台,用手指和竹篾、小刀等工具,通过捏、擦、粘等手段,让土坯在旋转中成型为精美茶壶的技艺。”谢华说,“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潮州也能出很好的壶。”

潮州壶市场需进一步挖掘

上世纪80年代,谢华制作的潮州壶就卖到300多元的价格,创下当时潮州壶市场上的价格纪录。此后,潮州壶走入拍场,其收藏价值被挖掘出来,谢华的部分作品也被拍出高价。2011年10月,其创作的《弓门提梁壶》在深圳艺术品拍卖会上以17万元的价格成交。2013年的嘉德春拍上,谢华的作品《仁寿壶》以38万元的价格成交,再次刷新潮州壶的单只市场成交价格。

“这表明潮州壶已经开始被市场认可。”谢华说。但他也很清醒地看到,潮州壶的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宜兴紫砂壶相比,处于“省尾国角”的潮州手拉壶缺乏广泛的宣传,名声上一直都难望宜兴紫砂壶项背。谢华认为,潮州壶要广为推介才能提高知名度:“我们潮州的制壶师很少出门,都是默默埋头钻研技艺,但果不多出来和大家交流,别人又怎么了解潮州壶呢?”

除了推介不足之外,潮州朱泥壶行业的从业者过少也是问题之一。“最好是有几千人的规模,这样才能够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谢华说,传统的潮州壶制作包括泥料配制、烧制等等都是一个人做,这样的传统模式也必须打破。在谢华看来,这个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分工。谢华表示,潮州壶产业必须具备从业者多、产业链丰富这两个条件,才能够迎来快速发展。

紫砂壶艺的舒适性


在一件紫砂艺术作品中,对于人生某一侧面之某种真正的揭示,能显示这件作品思考的深度。而对于自然的、和谐的、艺术的原则要求则显示着一件作品内在性格的崇高。而一件内在性格崇高的艺术作品他必须象征艺术、造型艺术、观念艺术于一体。这是紫砂艺人在几十年艺术的创作活动中体悟到的,紫砂艺人也是遵循这个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的。

只有这样我们创作的作品,才能达到和进入一种最高级的形态,但我们只是试图根据艺术史的事实,分析自我艺术实际是怎样。不是为紫砂壶艺术创作拟定规则,如果在本文中形成了一些新的假设和概念,或对已在的概念提出了某种新的解释——那么我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激发喜爱紫砂壶艺术的同道对于艺术和美学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而脱离了实际。而且茶具终归是要用的,按照大众说法还要用的舒服。由此沈教授总结说:在紫砂茶具在有思考深度中添加壶艺的舒适性更为贴切,符合茶壶的美感。

那什么是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呢?舒适性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壶艺是从泡茶的使用功能上逐步发展而来的,泡茶的使用功能成为其艺术形式的天然属性。品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和精神上的享受,人们也就必然会对茶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就是其中之一。在泡茶时,滴子、口盖、把手、壶嘴等都有其各自的功能。茶壶作为冲泡和盛装茶水的容器,滴子开盖,口盖作为茶叶、开水进出之处,把手端拿茶壶,壶嘴倒茶,都要追求最大限度的方便和舒适,使人在使用和享受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满意足之感,这是不同于艺术美感而又与艺术美感紧密相连的一种美感。人们会觉得一件使用舒适的作品会更美。

然而,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对艺术创作却又是一个不小的障碍。所创作的壶艺作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舒适性的同时,而没有使用功能的痕迹,这是壶艺作品创作的最高境界。有许多成功的艺术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成功的作品,将其实用功能的属性完全剥离,而作为一件没有使用功能的纯艺术作品来欣赏时,您将能惊奇地发现,从其壶体到口盖、滴子、咀把一切都是相互有机组成的一个艺术整体。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具有极大的难度。这也正是壶艺之“格律”之一。在这样“格律”的约束下,进行“填词”创作,迫使作者对作品的创作不得不“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竭力追求使用功能的舒适性而又不露使用功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木工工艺与壶艺赏析》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