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

策划:编辑部

本期人物:书剑古茶掌门人欧书剑

稿件采写:罗春燕

“我们现在做的是现代的普洱茶,和未来的普洱茶。如果你还在谈传统的普洱茶销售模式,必将会被未来的发展趋势所淘汰。”

“你五年前对普洱茶的理解是什么?喜爱是什么?对茶品的要求是什么?未来五年、十年,你对普洱茶的理解、喜好、要求是什么?”

“你喜欢这个行业?你为这个行业付出过什么?”

……

初见,已是刀光剑影,浓浓的硝烟味瞬间弥漫开来。书剑古茶康乐分舵里,对创始人之一的欧书剑的专访,还没正式开始,一场和康乐分舵舵主丘处机的“唇枪舌战”却先拉开了序幕。

“我们团队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聊天,我不爱顺着别人的意思来。”

曾是“电商”领头羊的欧书剑,在“电商”火起来,很多企业才开始尝试时,他已经不玩电商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不去区分线上还是线下,线上线下已经融为一体了,我们只做好品质的东西,让消费者愿意跟着你。”

本期,等,有时候一年参加十多次,以及产品推广会等方式,吸引了不少经销商的加盟,现在全国各地都已经有我们的加盟店。同时,通过努力扩充自身实力,在勐海打造自己的厂区建设,以及不断壮大的经销队伍。我们强大的线上销售,也带动了线下的产品销售。通过对消费者数据库的分析、总结,我们能够给线下的经销商,提供很多关于消费者心理、习惯等方面的技巧。所以,作为线下的店面也好、经销商也好,反而享受到了我们作为电商‘覆盖面广’的优势。现在,我们的实力正不断增长,有时候我们还在控制着经销商的数量,因为,我们产品数量是有限的,在不能保证供货的前提下,招更多的经销商也没用。所以,我们在尽量控制二者之间的平衡,在平衡的状态中,壮大企业实力。”

cy260.COm小编推荐

李丹崖:饮普洱古树茶


云南诗人艾文华快递来一盒茶样供我品尝。包装简约古拙,拆开茶来,如不深嗅,并无茶香。叶片也较为粗大,颇具钝感。在瓷碗里冲泡一下,就完全不一样了,赤红的茶汤,裹挟着茶香扑鼻而来,在严寒的冬日里,如沐春风,一股酣畅,直击口齿和味蕾。

仔细一眼就,才知道,这种古树茶产自云南无量山,一个极具禅意的名字。无量山的最高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云南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这里的茶树不同别处,全是百年以上的乔木,所谓“古树”也就来源于此。这些老茶树,历经百年不灭,贡献着自己的芽叶,供茶人萃取,如同长辈,绵延不断地供应着自己的热与爱。

古树茶的饮用历史悠久,唐时就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用花椒、生姜和桂皮一起烹食,足见,这些茶适合在冬日喝,可以暖身御寒。

古茶好似落叶,古茶沉沉如佛,好似高僧,吃茶,如听高僧讲道,如与长者促膝而谈,个中滋味,如醍醐灌顶,许多生命当中的郁结和悬疑,茶到处,幡然了悟,心怀中一片清明祥和。如果你也有机会饮到古树茶,会发觉,古树茶汤之中,有一股刚正之气,这股气,直接融入你的心性之中,大方不阿,心念执着。

茶是茶树的精华,茶香是茶树发的忧思。饮茶时,最宜思索、怀人、追远,当然,清谈也可以。三五知己对坐,茶在水里赤黄,水承了茶的芳香,斗室之中,都是暖香。

饮古茶,要用碗,玻璃杯完全不是那个意思。陶瓷还可以,最好用古瓷,紫砂当然也是好东西,但我估摸着,大多数人手里的上品紫砂也不多。若有甚好,最能泡出茶的香。高原茶就是与众不同,有一股高原的清逸之香。

许多人都想去高原,只不过受种种条件制约,未能如愿。但一杯古树茶,可以让你了却半个心愿,饮一杯古树茶,佐以两碟清爽的点心,在这个冬日,感知别样的温暖。

周锦福:老挝古树茶零污染高品质


上来讲,老挝茶和中国茶同宗同祖,但是生长环境不一样造就了老挝茶非常优秀的品质。我们的茶园是世界上仅存的一片最大的古树茶园。茶的品质和茶树的年龄有很大关系,国内古树茶基本集中在云南一带,而且以百年古树茶居多,千年古树茶很难见到。但是我们的茶生长在海拔800-2000米,千年古树茶达到3700多棵,如此多的数量,如此高的树龄,这是老挝所独有的。

周锦福:老挝人对茶有着别具一格的使用方法,老挝讲究“吃茶”。老挝人把茶叶采摘下来以后,放入竹筒里面,用泥土密封起来陈放在家里。吃的时候,从竹筒把茶叶拿出来蘸一点盐,放在嘴里嚼,当零食吃。

老挝古树茶园产出的茶特点第一是香气。由于与果树伴生在一起,地面上的枝叶相生相伴,地面下的根系也交织在一起,所以我们的茶闻起来有一种很自然的水果香气,这是中国任何一款茶都不具备的。市面上也有很多添加了水果,甚至是香精的茶叶品种,但是那些香气与我们的天然果香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第二在于纯天然的制作工艺。我们的老挝红茶是将印度茶工艺,和老挝民族工艺相结合而成的原生态茶工艺。这就造成了这种茶没有好看的外形,都是最自然的原始形态,采摘下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第三,耐泡。我们的红茶品种,含有丰富的茶红素,比国内同类产品的茶红素高出50%。茶红素素有软黄金之称,对减肥功效很大。我们的红茶茶汤晶莹剔透,呈现琥珀色,一般国内红茶冲泡六七泡颜色就已经很淡了,而且香味也几乎没有了,但是我们的茶冲泡十二三泡依然是琥珀色,芳香依旧。

周锦福:在冲泡上没有特殊要求,也不受水温影响,水温90-100摄氏度都可以。茶具使用普通盖碗即可,盖碗可以充分保存果香,未喝茶汤先闻茶香。挑选上可以按照三个因素来挑选,第一树龄,比如1300年的茶、1000年的茶和500年的茶是有区别的,树龄越高,茶的品质越好,价格也越贵。第二海拔。这是普洱茶的一个概念,在普洱茶里,海拔越高,茶越“霸气”,茶气越浓厚。第三伴生物。这和茶叶的果香有关,周围果树越多越好。在保存方面,茶叶是一种很娇贵的东西。茶叶吸附力很强,不能接触任何有异味的东西。另外在温湿度上,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把握是个适当的度。

黄小元:抓住古树茶核心价值 用古树茶撬动时代


“古树茶,是云南的茶,也是中国的茶,更是世界的茶。你喝与不喝,爱与不爱,它的魅力一直在那里。”10月9日,在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成立仪式上,新当选会长黄小元如此表示。

黄小元称,自己不是云南人,却深深地被云南的人,云南的山水,云南的茶所吸引。云南所处的澜沧江中下游、哀牢山和无量山这一带是茶的起源地。在植物学上被划分为“茶科”的茶树,将近400种,有超过一半都生长在云南。从野生,到过渡,再到栽培型古茶树,云南都可以见到,云南丰富的茶叶资源书写出了一部伟大的茶叶发展史。普洱茶,是上天给云南的馈赠,普洱茶,也是云南给天下的馈赠。

云南茶,世界的茶

云南得山水地利,民族众多,文化丰富。云南世居的26个民族中,有许多民族都是涉茶民族,从东到西,在云南这片热土上,各族人民的生活孕育出了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茶文化。茶,把许多民族连载了一起,也把许多民族的传统与现实连在了一起。

茶叶改变了种茶人的生活,也改变了云南。一片小小的茶叶,撬动的是整个时代。无论是生态、文化、还是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云南这个茶叶资源大省的优势已经逐渐地显现出来。但如何利用这些优势,仍然是一个大问题,需要更艰巨的实践和更积极的探索。

鉴往知来,只有顺势而为,努力保护、整理和普及云南茶文化;在尽可能多地了解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能创造出可以让天下共享的普洱茶。到了今天,云南茶产业的发展更是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这是云南的财富,更是中国的财富。古树茶,是云南的茶,也是中国的茶,更是世界的茶。你喝与不喝,爱与不爱,它的魅力一直在那里。

茶虽“苦”,心却“甜”

黄小元表示,那些在原始森林中生长了上百年的古茶树,他们的生长是有规律的,也是有节奏的,要向古树学习,顺应这种周期性,一张一弛,有节奏的去处理一些问题。要遵循商之道、茶之道。

黄小元分享了在这三年筹备工作中关于茶“苦”、心得“甜”的三个片断。

2011年的冬天,普洱市景谷县小景谷乡的文山顶大石寺,海拔2277米高,在这里的一间破木房内,没有水没有电。一位两个多月未剔胡须的四十多岁的澳门茶人,放弃家族的荣华富贵,为了古茶园不被过多打扰,拒绝茶商上山,陪伴他的只有古茶树和未曾卖过的毛茶。当我们一行人品完这款“干净的只剩下茶”的文山顶时,恍然间明白,这份“风中的守望”诠释着古茶园安静的奥秘,也诠释了一个茶人的坚守。这第一个甜黄小元把他理解为“大山里的守望”,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茶人就是研究会的理事苏敬彦先生。

2013年的春天,在广东中山5000多个平米的现代化、专业化的普洱仓库里,摆放着上百吨的高端普洱茶,却找不出2011年后的普洱茶饼,原来,这位普洱大收藏家对2011年后云南古树茶的生态失去了信心。当她花了近十个小时,品鉴了我们这两年来调研走访过的十多个古茶园的茶样,这些茶样都是这位女士从未耳闻的,喝完茶,她当即决定加入古树茶园的保护中,重新建仓!那一刻,黄小元突然明白:放弃与重拾到底有多远?其实就在一泡茶之间。但这泡茶里,饱含了多少双茶农泪光闪闪的眼睛,而他们眼中的泪花都是因一群人的坚守和执着而来。这第二个甜,黄小元把他理解为“都市仓库的回归”。这位低调的古树普洱收藏大家就是来自广东中山的方敏女士。

2012年的春天,黄小元一行在调查研究古树普洱茶传统手工制作技术过程中,认识了一位这样的炒茶师傅,他所带的每一位徒弟都是从洗100遍铁锅开始的。按他的话说:茶,是喝进肚子里的东西,卫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句平实的话语,折射出在云南的这片大山里,有多少制茶的手工师傅,为了喝茶人手中能有一杯干净的古树普洱茶,付出了的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呢?这第三个甜我理解是“铁锅中的坚守”,这位炒茶师傅就是我们的会员——来自普洱市龚苏方茶园的刘东师傅。

如何打造古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做云南古茶山产地环境安全性提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黄小元说。

另外,古茶企业营销要有大产业观,不能各自霸占山头为王,应该围绕古茶的大美来做文章。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

“我认为古树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有三点:一是传承历史文化和见证人类文明。这个价值实现主要依靠收藏级古树普洱茶,它不能随大众口味,一定得具备黄金的品质、贵族的品味、荷花的品格。第二个核心价值就是天下百姓的健康饮品。这个价值的实现一定得依靠物美价廉的大众化产品。第三个价值就是触动并带动整个茶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实现云茶全面走向生态有机的轨道上来。”

裴小军:普洱茶需要揭穿之(一)——古树茶


“揭穿”不是说背后有多黑暗,仅仅为了正确引导消费者喝茶,用健康的心态喝安全茶。

放眼望去,茶城店铺招牌多以“古树”“纯料”招引顾客,而普洱茶界好些品牌从来没明确告知消费者,他家产品是×岛,××章,×归,或是“千年古树”亦没告诉你“纯手工”,为什么?可能是懒得“擦屁股”——危机公关。“怕上火喝王老吉”,没告诉你喝王老吉会“降火”。

什么是“古树”茶?百度一下:“古树茶是指存活百年以上的乔木茶,在以云南版纳茶区、临沧茶区、普洱茶区有古树群落,数量稀少。而在一些所谓“骨灰级”茶友的标准中,则必须是300年以上树龄的茶树才能被冠以“古树”之名。”

不一定对吧。植物生长程度受种源、气候、土壤、海拔、养分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测量树的规格(胸径、冠幅、高度)尚难界定,难道存活99年树龄的树就只能被打为“台地茶”或“非古树茶”,关键看您要标榜什么?建议您标“生态乔木”茶,妥了,我什么都没说!

吴疆:曼松真的有古树茶?


普洱茶行业是一个让人震惊的行业,宋聘、同庆、福元昌这些老茶,全国每个省的富豪都在收藏,每年的拍卖行都在拍卖,然而,真伪难辨,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听说过,并没有品鉴过,但是,绝大多数人又确信无疑。

老茶的鼓吹从2000年到2007年,年份鉴别往往是大师一句话,要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身份,对不起,没有。

这就是一个让人大为惊异的地方,一个很有可能子虚乌有的东西,让人相信N年,在一个体系内运行多年。销售方的证据,往往就是相互鼓吹的那几本茶书。

我问之前掌控云南茶产业的官员邹家驹、汤一平、昌金强、苏芳华等人,你们见过50年代、60年代的普洱茶吗,甚至更早的茶吗,他们均表示真伪难辨,能成为商品则绝无可能。

2008年开始,古树茶开始抬头,因为之前的老茶增值说、古董说、包装说、年份说大受市场质疑,茶行业得重寻概念。

与老茶概念一样,但是,又有所区别。

老茶是没有样板可言,古树茶再稀少,毕竟有实物可验证,于是,顺着古茶、老茶这根杆,大家爬到古茶、大树的顶端。

2014年秋,我去茶区走访

我问同兴号的李惠老师,去看看传说中的曼松茶,为了落实清楚实际,我们邀约了曼迁村的李村长同行。之所以让曼迁村的村长同行,是因为曼松自然村与曼迁村都一样同属于象明乡曼庄村委会。很多茶商并不清楚这样的关系,往往在市场上有意混淆,曼松、曼迁两地相连,往往以曼迁古树代曼松也有之。

一路上,村长笑而不言,只说,你看了就知道了。

相跟而去的某古茶会副会长说自己的选的古茶,每棵可以收几十公斤春茶,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进入曼松的道路)

从曼迁到曼松不远,现在的曼松道路已经拓宽。我要求看看那颗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那颗很难寻找的古树,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村长站在路旁朝坡下一指,离路边7-8米远站立一颗即是。我大为惊讶,树周围没有原始森林,稀稀拉拉有几棵其他树种,并没有中央台展示的“曼松贡茶”如此艰难可寻。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那颗曼松古树)

我边拍照,边问村长,这颗树一个春茶可以收多少,村长比了二个指头,我说“20公斤”,摇头,“2公斤”,摇头,“二两”。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一个中央级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与事实出入极大。

我们寻遍了整个“王子山”,找寻到寥寥几棵,除开中央台那颗是最大,其余的更小,而且这些都是属于茶农。

而到了某公司的基地,有几十颗据说是移栽的古树,都自己挂了牌,观树形,难以确定是否古树。树不高,都是从1.2米左右矮化,树直径约小茶杯口粗细,皆不可能产茶,村长说这里以前是农田,之前粮食不够吃,整座山都是开荒种粮,2004年西双版纳州农业部门组织过考察,考察报告都有详细的说明,不要说有古树,甚至茶树都没有。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问题,和老茶一样,大家把显而易见的谎言说得振振有词。但是,和老茶又不一样,它又有真的古树存在,只不过的确稀罕。

(王子山,即曼松。)

普洱茶现在的问题是,大家过度强调原料的作用,而事实上古树的原料稀少,那么,古树茶和茶园茶之间即有巨大的利益差。

强调原料就好比拉菲强调百年古树葡萄,茅台强调百年古高粱种,云烟强调百年古烟叶,这无疑是荒唐的。

一个好茶的形成,是原料+工艺+仓储+销售商,缺一不可,并非拿到原料就等于好茶。

现在的品牌替换性之所以大,是只有好茶环节中的一环,而缺失了很多环。之所以小树可以轻易替换为古树,同样也是因为其他环节茶商没有办法实现,故而只能求之原料此一环。

那种所谓的玩家茶,其实是信则灵的游戏,跑出这个圈子,则古树不是古树,所谓价值则一文不值,根本谈不上交换的价值。而所谓的价值,正是有交换了才产生的,2016年国庆急就。

以上文字是一篇旧作,作于2016年国庆,当时北京的一个收藏家收藏了一吨的据说是2015年的曼松古树春茶,引荐人即为原央视的相关人员,收藏家咨询我曼松古树的真伪,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答复。

曼松有无古树?

其实这样的问题不难回答。仅仅是公号里留言的商家数量就远远超过了真实的数量,但是,每一家都坚称自己的曼松古树是亲自从茶农家收购。这还只是山头上茶商的口径,还有易武呢?景洪呢?勐海呢?昆明呢?这些还都只是产区的情况,全国的销区还有多少曼松古树呢?

事实上,云南茶叶的生态优越,大叶种具有天然的发酵基因,本身的素质就足够,仅仅就曼松而言,生态环境,土壤,气候,都符合出产优越生态有机茶的条件,曼松小树茶的口感都相当不错,然而,市场上大家都拼命强调自己的是“曼松古树”,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来源:吴疆说普洱,作者:吴疆)

《古茶》


曲名:《古茶》

歌手:阳一

千年寂寞风干成一捏儿古茶

谁能分辨哪是茶叶哪是茶花

或许心有灵犀的人才能看透它

这心有灵犀的人在哪

千年寂寞风干成一捏儿古茶

泡开它需要多少春秋冬夏

或许万种柔情方能泡开它

这万种柔情出自谁家

不泡也罢不泡也罢

泡得开唐诗宋词泡不开秦砖汉瓦

不泡也罢不泡也罢

泡得开晨钟暮鼓泡不开驿路风沙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想来想去还是独在天涯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再想上千年又是一捏儿古茶

千年寂寞风干成一捏儿古茶

泡开它需要多少春秋冬夏

或许万种柔情方能泡开它

这万种柔情出自谁家

不泡也罢不泡也罢

泡得开唐诗宋词泡不开秦砖汉瓦

不泡也罢不泡也罢

泡得开晨钟暮鼓泡不开驿路风沙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想来想去还是独在天涯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再想上千年又是一捏儿古茶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想来想去还是独在天涯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再想上千年又是一捏儿古茶

再想上千年又是一捏儿古茶

石一龙:喝古树茶能治病吗?


喝古树茶能治病吗?

由于茶与文化在我国的长期脱节,所谓文人茶会,也仅限于极少数人的圈子里面,真正懂得喝茶的高手寥若星辰。加之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喝茶、喝好茶基本还是奢侈之事,遑论治病和养生?

不走遍千山万水,怎敢说阅尽春色?不喝遍世间众茶,又岂能谈论茶的要义?

茶,一种日常饮品,在古代,不断有文人雅士为之打造文化形式感,直至南宋时期禅宗东传,它被带到东瀛,并且与饮用者的精神世界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道”的象征和体现。不过,在中国较长时间里,它的属性仅仅被归为“生活”,一切神性都止于日用。

直到今天,茶道的引入,品茶喝茶之风的空前泛滥,使得茶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生活品质的提升需求,让喝茶的问题重新被日常重视,喝什么,怎么喝,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追求健康、生态,讲究茶品,更在乎“喝”的意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绝大多数喝茶的人是很难或根本不去区分茶的种类的,以普洱茶为例,不少人仅限于能够分别生茶和熟茶。我们的市民群体普遍“不思亦不学习”,一方面害怕身体有病,一方面又缺乏茶饮常识。

人云亦云的“绝好土壤”使得很多“聪敏”的茶商就此顺水推舟,迎合消费,对茶的保健养生作用进行深入发挥,以及无中生有的功能再造,精心策划,选中昂贵的古树茶(这里所指普洱茶)大作文章——古茶树能治病的传说于是在市场上愈演愈烈。

因为古树稀有,很多消费者相信古树茶好,相信喝古树茶能够治病。“福如生命养颜水,寿比普洱古茶树”,天地造化呀!

古树茶确实是罕有之物,是佳茗。那么,古树茶真如商业广告所传的那样有神乎其神的治病之用吗?

我们就从古人的发现开始谈起。

古人喝茶,一方面讲究茶道章法,饮茶之益在于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正清和之气。另一方面以茶会友、度日,拣茶入味,把茶作为一种日常,贯穿生活,故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

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的饮茶起源众说纷纭,不能定论。作为有图腾的民族,我们相信诸神的存在,相信尝百草的神话传说。

大体上,茶的功能起源有五种主要说法,分别是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和交际说。

药物说就认为,茶在最开始是因药用介入日常生活世界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作为图腾和偶像,我们且相信祖先有“神农尝百草”的经历。但科学和实践告诉我们“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万万不可信的。荼即是我们所谓的茶,茶若真有此等解百毒的功效,医学存在的意义又会有多少?

陆羽讲茶“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说的就是“草木有本性(心)”。千年古树茶可以说是广集天地之灵气,汲尽日月之精华,性属灵。但作为一品有药元素的生态茶,它的功用主要还是在于保健和养生,而非治疗意义上的“药用”。

这种说法并非凭空捏造。

《茶经》云: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大唐《新修草本》载:

“茗,苦茶;茗未甘、苦、微寒、无毒。主痿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药圣说“火为百病”,不是说上火就是有病,而是说上火会引发各种疾病,用茶降火效果佳。

认为茶之用主要在于保健养生的不只陆羽。中医也认为饮茶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清痰;益肺胃,明目解瘟”,延年益寿的主要原因,这些功效说到底还是保健养生。

但无论是中医所讲的茶的药用,还是云南少数民族以茶入药的传统土方。他们所说的茶的药性,归根结底实质上都是上述调理身体的保健养生之功用。

很多消费者信奉茶的排毒作用,因此时常作牛饮之态。那么喝茶排毒的说法是否可信?

有研究表明,由于茶本身功能相对单一性,喝茶对促进肠胃蠕动消化食物、提神正气等有帮助,但还没有准确的研究能够佐证喝茶能实现行之有效的无害的排毒养护效果。

也有学者罗列了“茶叶可治的疾病”目录,并在目录之下分别注明对应的食用方法和计量。认为茶叶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红白痢疾,急性、慢性肠胃炎,传染性肝炎,心力衰竭,稻田皮肤,痈疖肿毒,水火烫伤,缠蛇丹。但没有科学论据,也没有可靠的支撑数据。

目前学界对普洱茶的药性研究,较为可靠的是《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一文,该文系统的对普洱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严密的测验梳理,并对普洱茶生、熟茶进行了各项数据的对比研究,并对它们的药理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统计。得出很多支撑普洱茶利于保健养生功用的数据,但也没能明确普洱茶在治病意义上的药用。

民生之重,重在衣食,国民自古以食为天。

近代以降,国人对食品愈发重视,从定时定量逐步迈入追求营养保健,对食的需求,到今天,品与质,量与时,缺一不可。

放眼当下,食品安全事件触目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当下的市场供给质量反差极大。

茶饮作为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同样也面临着供给质量的危机。在这个市场经济发展到以“人民币”衡量一切的阶段,人们满目追求利益最大化,从一些茶商到茶农,“唯利”主义横行。茶农为提高收入,大量使用农药,保证茶叶产量;茶商则为盈利,大量收购诸如台地茶等便宜毛料,而台地茶的生态情况,恰恰是最令人担忧的。

可想而知,用不生态的茶料制作的茶,不但有失保健养生的功效,还有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滋生。对比这些茶,生态良好的古树茶,其保健养生效果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古树茶尤为珍稀珍贵。那么,它的保健养生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吗?

肯定不是。长期性惯性饮用古树茶,对调节人体微量元素、调理生理机能是很有帮助的,然,古树茶的这些功效的发挥都需以一个“长期”为前提。

我们可以简单想一想,古茶树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吗?

从红茶菌到喝尿疗法,从一个个医药神话的破灭到一幕幕聚敛不义之财的闹剧,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有搭台的就有唱戏的,有敲锣的就有听响的,时代卖出一副副各种各样的“拐”。

吃茶在古代世界,是日常活法,又是养生之道。在现代社会,随着茶的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茶的功用围绕着养生逐渐扩大,甚至被推广为治病除患之物,一切透着浓浓的功利至上的味儿,这是不现实的和荒唐的。

迎合市场成为似乎现代茶业和茶本身的难辞其咎的任务。但古树茶不应被过度炒作和解释。

古树茶是好东西,这是不可否认的。

古树茶生在深山之内,漫长地接受着天地日月的沐浴,实在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瑰宝,随天地生而有之,与万物同生同长,是一味绝伦的存在。这与它能不能治病无关,它的价值远不在于此,更在于它与生俱来的与中国之道吻合的君子品质和隐者精神。

茶的存在,古树茶的存在,就像神灵的存在。在万物毓秀的自然界,古树茶根于沃土,秀于万木,我行我素,芳香黯然。我们更应该以至仁之心去敬它,欣赏它。

我心敬佛,但我不信佛教。我心向茶,但我也不迷信芸芸如是说的茶学。

因茶结缘,有人劝我皈依耶稣基督,我委婉拒绝了。

上帝与佛祖与诸神一样,存在与否,仍需敬畏,这是一种礼。“和、敬、清、寂”是一个茶人该有的修为,我爱茶,所以早已将“茶”道看为了一种宗教来修行朝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素有居敬之心,固然会遵守我认为是对的东西,我想一直以这样的态度,效仿古仁人之心,在“问茶”的路上,“修辞立其诚”,赠人予佳茗。

一杯茶不喝完,新的茶水就不能倒进杯中。杂念太多,身心就很难放空,纵然吃掉千万株古茶树,又能改变什么呢?

包忠华:普洱名山古茶系列之金鼎古茶山


古茶园

金鼎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主要辖林街乡清河、岩头、丁帕、龙洞、箐头及景福镇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村等,是彝、汉族混居区。

海拔18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5℃,年降水量1290—1410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共有生态茶园面积6.6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15000亩。

古茶园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过渡型大茶树基部干围7100px,岩头村过渡型箐门口坝茶,树高11.0m,基部干围3975px;清河村过渡型清河大茶树,树高7.8m,基部干围4250px;岔河村过渡型凤冠山白茶,树高6.5m,基部干围4200px及金鸡林村三组的栽培型金鸡林茶,树高7.0m,基部干围2250px等古茶树。

古茶树

巍峨的金鼎山雄居于了无量山西坡的林街乡丁帕村,海拔2900多米,气势雄浑,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仿佛一览众山小,只见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

金鼎山为滇西南道教名山,有诗云:“沧江两岸万壑峰,老梅新枝傲苍穹。道人已随夕阳去,此处杜鹃依旧红。”只可惜古寺庙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古迹遍布山头。

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二道河、大平掌、背阴山4个自然村隐藏于无量山1800米海拔的深山中的,有古茶园面积800多亩,树龄大多在600年以上,是金鼎山古茶山中面积最连片,种植密度较高的代表性古茶园,也是景东茶清香淡雅、回甘之久的代表茶园之一。

无量山的农家院

公平村是景福镇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最出名的一是古茶,二是青菜。古茶园面积虽然有些零星,但总面积有1000多亩,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古茶园管理粗放,但优越的品质引来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到此投资建厂。

景福乡岔河村是一个珍奇物种、奇风异俗、古茶苍翠、秀美风光为一体好地方。这里曾经是“古道铃响马帮来,牛歌悠扬耕作忙”的山野情怀。古茶园傍的“无量玉壁”羊山瀑布,清代景东文化名人程月川曾写诗赞道:“紫石山头万仞峰,银涛洒落几千重。凌虚化作轻烟起,疑是层霄舞玉龙。”

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多以无量山为背景,而书中所描述的“无量玉壁”及“玉壁仙影”让无数人神往。大寨子的黑冠长臂猿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素有“世界仅有,中国之冠”的美誉,在大寨子能目睹见黑冠长臂猿轻盈的身影从茶园边荡过和聆听到他们在林中鸣叫说话。

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描写,如今只有在大寨子才能听到猿啼声的深切感觉。大寨子凭借它完美的生态环境和珍稀资源,已经成为动物爱好者和探险旅游者梦中的天堂。

杨普龙:一书在手,看尽西双版纳古茶山


历经作者无数次的修改和出版社的数审数校,由勐海国艳茶厂董事长董国艳、总经理周昆和云南茶文化人杨普龙合著的《西双版纳古茶再探源》一书终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内页蒙肯纸全彩印刷,四封特种香草纸,古朴典雅,书茶俱香。海量高清大图,均来自现场。)

看得见的,是放在眼前的这本书;看不见的,是我们丈量的脚步。在去年前年的大部分时间,以及之前更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行走在茶山的路上。我们一直在为普洱茶奔走,无论是源头的把控,还是奉献在茶友们面前的那杯醇厚香浓的普洱茶,以及茶文化的传播推广,我们一直不遗余力。

在普洱茶市场一片繁荣的当下,很多准备入行的或者准备爱上普洱的朋友,总是为各种纷繁复杂的资讯所干扰。于是,我们就有了这个想法,为普洱茶发烧友们,尤其是喜欢西双版纳的茶友们,奉上一本经得住考验,尽量靠近事实或者无限接近事实的茶书。而要做到这些,就要亲身的实践。实践从哪里来?抵达现场!用脚步丈量!循着先辈先贤们的足迹,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或者视野。故有“再探源”一说。

我们上路了,我们踏遍了西双版纳的山山水水,走遍了村村寨寨,亲历了每一个有古树茶的地方。去探寻那里的古茶树,去探寻那里的少数民族在古树茶热潮下的生存状态,去发现那些重山叠嶂里的幽微之地。

前辈们历有著述的地方,我们换个角度。他们未到的地方,是我们挖掘的重点。我们在不忽视已经声名大噪的古茶山的同时,更重视那些被忽视,被弱化的古茶山。我们更愿意去丈量那些人迹罕至,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地方。其实恰恰是那些地方,拥有更佳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拥有遗世清标的古茶,拥有远离凡世的人间仙境。那些地方,依然落后而贫穷,依然民风古朴且纯净。我们发掘出来,希望更多的茶商茶友寻香而去。我们想说,山外还有山,茶中还有茶。欲知详情?请看本书吧!

最后,关于本书,我们承认,我们只是做了一小部分的工作,或者只是选取了某一个视觉,某一个切入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视野,我们力求把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经历的,客观的记录下来。评判,留待读者!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茶友加入的大军,继续完成更多角度更广宽度的著述,或者传播。无他,因为我们都是普洱中人,都可以也应该有义务为普洱茶产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雅韵茗家肖晓峰:我为什么选择古树茶


一直想写这篇感悟很久了,没动笔的借口太多,直到最近来喝茶的朋友多了,再不把思路理出来,就还不了情了。

凡事有因果,大多人在纠结果,却少人还原因,道理很简单,果都来由于因,纠因太复杂,是自我反省,回归本真,太难。我是理科数学专业生,对于逻辑比较敏感,所以自然就有了追溯原因的习惯。

我是客家人,自小有饮茶氛围,也就有了喝茶习惯。原来并不讲究,是茶就喝。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和IT行业,由于工作原因,常饮酒熬夜,其间一直喝茶,直到前些年,不良习惯导致胃病严重,常常胃酸反流。平时喝茶时,反而加重,这毫无道理,所以就有了对茶本质的追寻。这一开了头,就止不住,于是有了以下历程,直到现在。

一、成立国内首家专业普洱投资收藏基金

做普洱私募是偶然,也是必然。由于之前我自己的原因,指引我走向追寻茶品质,健康安全之路,也就有了找寻茶界品牌之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朋友们全力支持下,并始了以金融理念与传统行业品质结合的创新之路。

茶基金从第一期发展到五期,一年时间,规模不大,千万级别。基金的发展过程,就是我对普洱的认知过程。品种选择,从大益到福今,一个是台地茶老大,一个是生态茶标杆,让我短时间对其理念、品质、市场有了充分了解,品牌就是品牌,流通性足够强,有了市场变现才有了我基金的存在,也庆幸这一年里基金享受到了市场给予的超过60%的收益。

在这过程中,我一直喝好的熟普,它修复了我的身体,这也让我坚定了普洱的选择;但也在很常时间里令我困惑,为什么品牌出的生茶新茶我喝不了?苦涩,对胃刺激大,身体不适。难道真的如市场所说,普洱生茶新茶不要多喝,要存放转化后才好喝?

寻因的习惯,让我很难接受这一点,也就有了以下的篇幅。

二、何为真正好的品,雅韵茗家都秉承专注专业、全力以赴之态度,做极致、简约之产品,对品牌负责,对茶农、消费者负责。

雅韵茗家基地之古树茶产品,未来将以高性价比回馈茶友,将持续改善基地茶农生活,为古茶树保护积蓄实力。

我时刻牢记着亦师亦友的一长辈说过的话,人要永远保持着三颗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平常之心!”

雅韵茗家肖晓峰

2014年11月25日

黄小元: 像古树茶一样再活500年


对茶园、茶树的呵护,伺候,黄小元近乎成了一种另类。

的根源。”黄小元说,目前我们的古茶园正逐渐消失,这是我们愧对上天对云南的馈赠与恩赐。

在他看来,现在的古树普洱茶太乱,需要有人来揭示真相;古树普洱太好,需要有人来展现内在美。古树普洱茶太小,需要有人来担当呵护——停止沉默,站出来说话,是必需的,而这也是他接受我们采访的最真实原因。

竭尽全力,借茶渡身,黄小元说这不仅是一个梦想,还是在做一项事业。成功与否,关乎生命健康,关乎伦理道德,关乎文化传承,关乎普洱茶,乃至中国茶的出路。

在这样的理念下,黄小元目前正团结一批、凝聚一批,关爱云茶、关心普洱茶、关注古树茶的茶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一道绸缪一个平台,一个圈层——云南古树茶研究会,帮助更多做好茶的人,保护更多古树,帮助更多善良贫苦的农民,回馈社会。

“如果说守候是一个人的狂欢,品茗众饮是一群人的欢娱。那么我乐意为众人的欢娱,去守候一份清寂与孤独。”黄小元说,守护一棵棵,一片片,一座座古茶树、古茶园、故茶山,就是传承和未来。所以,我们一定得像古树茶那样,好好的再活五百年。

首席记者廖兴阳摄影报道

老徐谈茶:03年班章白菜古树茶品鉴报告


今天给大家品鉴一款由陕西茶友寄来的,标明为03年班章白菜的生茶。03年的大白菜,那可是天价,10万~20万一饼。大白菜的来由大家可自行上网查一下,老班章出名与这款茶的关系极大。我已经等不及想要品鉴一下这款茶了。

第一泡

茶汤呈金黄色,入口后茶汤香及挂杯都不明显。但有一大特点,就是甜,入口即甜,后感上有微酸。

第二泡

茶味出,但比较淡薄,无苦、无涩。甜味似乎有些飘,也就是甜与水分离的感觉。

第三泡

苦涩味出,但不重,苦能化开。茶的陈味有一点,茶汤的质感一般,浓稠感不明显,水路不算细腻。

第四泡

涩感加重,主要集中在舌面及上颚,茶气很弱。

第五泡

甜味下降很快,口腔里发酸明显。结论已有,不再继续。

直接上结论:此茶与大白菜无关,更不是老班章,做过手脚——制作时加糖或甜味剂。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访谈】书剑古茶:打造普洱古树茶品质江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