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来自杭州和上海的客商慕名来到仙岩镇西鲍村的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采购越乡龙井茶叶。合作社负责人鲍樟苗忙着包装茶叶,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他在仙岩镇茶叶精采精制培训会暨民间人才评鉴活动中获得的一等奖证书。市场和业内的认可,来之不易,但如今已经在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

与茶结缘

鲍樟苗20多岁就开始杀猪卖肉,其精湛的技术和诚实的为人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鲍樟苗在村中经营的肉摊生意很红火,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

上世纪八十年代,仙岩镇西鲍村不少村民开始办厂经商,村里的茶园出现了荒芜现象。看到茶园被疯长的茅草覆盖着,鲍樟苗觉得很可惜。1999年初冬,36岁的鲍樟苗向村里承包了近380亩无人过问的茶园,从此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这一年的冬天开始,惬意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自从承包了茶园后,他每天得三点半起床杀猪,卖完猪肉就去茶山割除杂草、开垦茶园,一直做到太阳落山,还得赶到邻村收购第二天要屠宰的生猪。每晚九点后,累得腰酸背痛的鲍樟苗才可休息。

承包茶园对鲍樟苗来说,最苦不是体力上的,而是资金上的不足。自从承包茶园后,人工费、肥料钱、农药钱等等,花钱像流水一样,原来的15万元存款花了个精光,茶叶炒制设备和采摘青叶等又需要花钱,而每天卖肉赚来的钱根本无法支付茶园的投入。鲍樟苗开始向亲戚朋友借钱,用于茶园里的开支。

面对繁重的劳动和资金上带来的压力,鲍樟苗总是乐观面对,茶园在他的辛勤汗水浇灌下日益茂盛,茶园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炒茶能手

10年前的一个春茶上市季节,鲍樟苗到杭州去卖茶叶,同样的茶叶,价格却比往日低了不少。对方解释说:“你的茶叶炒制还不到位,香气还没完全出来。”“炒茶技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价格。”鲍樟苗对茶叶的炒制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活到老,学到老”。鲍樟苗从杭州请来师傅指导,从茶苗的采购到茶园的管理,从采摘到炒制,鲍樟苗把技术要领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本子上,孜孜不倦地学习着。经过一番苦练,鲍樟苗的炒茶技术逐年提高,2008年他获得仙岩镇名茶机械炒制三等奖,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一等奖。

为扩大规模,2008年8月,鲍樟苗联合20多户农户,建立了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按照绿色有机茶生产方式,开展茶叶生产,做强做精生态名茶。2011年,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名茶加工区,购置了智能自动化龙井茶炒制机械。有投入就有产出,这一年,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生产名茶2.5吨,销售收入达70余万元。尝到了甜头后,鲍樟苗又进一步加大设备投入。目前,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共有各类茶叶机械20台,今年茶叶销售额比去年预计增加20%左右。

嶀山茶树绿满园,舜禹茗香飘四方。在鲍樟苗的努力下,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扩展阅读

陈启东:从“经济能人”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在安溪县白濑乡下镇村村民眼里,37岁的年轻茶农陈启东是一位走南闯北、头脑活络的“经济能人”,他利用平生所学,创办九凤岩成立,陈启东担任理事长,合作社共吸收了60户茶农,拥有茶园1500亩。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社员们参加茶王赛九成以上获奖,茶叶质量节节攀升,收入逐年提高,毛茶价格平均达到了180元—250元/斤。

陈启东认为,合作社的茶叶能卖到这样一个好价钱除了制作的原因外,还得益于家乡优越的自然条件。下镇村有着海拔高、生态良好等特点,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茶叶质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他认为,生产出一泡好茶,要具备天、地、人、和条件,即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制茶技术等,向阳的茶叶比较缺水,容易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做出来的茶就带有桂花香;而山坳里的茶叶叶子薄、枝头长,脱水比较慢,就适合做消青的茶。他建议,茶叶与土壤的高度最好保持在30厘米左右,修剪成圆形,保证让每一片叶子都能晒到太阳,这样的茶叶子肥厚,大小均匀,质量上乘。

陈启东是计生户,妻子林燕玉是永春达埔人,丈夫为合作社的事忙碌之时,她就打理店里的生意,他们唯一的儿子今年5岁。

陈启东兴趣广泛,除了爱茶外,他还喜欢收集各类奇石,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到海边、河边捡石头。另外他也喜欢收藏名家字画,希望能建一座别墅,来展示他的藏品。他说,自己的最大梦想是扩大合作社规模,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

余小胜:创办茶叶合作社助茶农,盼茶农安心过年


今年50岁的余小胜是一名小学老师,除去这个身份,他还是广德县杨滩乡五合村圣封茶叶合作社的负责人,带领家乡的茶农一起致富。余小胜介绍说,合作社共有300多户茶农,因为2014年茶叶市场并不明朗,高档茶叶价格明显下滑,目前滞销的茶叶已经超过3000斤。“茶叶是我们当地的主要支柱,如果今年的茶叶卖不动,农民来年的日子会更加艰辛。”作为带领大伙创业致富的带头人,余小胜为此忧心忡忡。

教师创办合作社带领茶农“抱团”致富

1985年春天,余小胜正式成为三尺讲台上的一名老师,30年的教学生涯让他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由于五合村自古便以种植茶叶为生,而且茶农都以散户经营,收入低廉,并没有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2004年中旬,余小胜在教学之余不停走访和调研,决定成立茶叶产业合作组织,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方式运作来改变这一局面。“我们通过组建这个。“我们祖祖辈辈以产茶为生,茶叶的质量绝对有保证,我们就缺销路和市场。”余小胜说,如果滞销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影响整个茶叶产业。亲爱的读者,如果您需要购买新茶,就请伸出爱心的双手帮一把这些茶农。

邓雪梅:女能人创办茶叶合作社带动茶农共同富裕


今年37岁的邓雪梅,出生于夹江县普通农村家庭,受当时家庭条件的影响,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初学毕业后,她便来到峨眉山市川主乡,靠在茶园里帮人采茶谋生。谁也没想到,当年为求生存而走的路,却让邓雪梅从此与茶结缘,并成为峨眉山市川主乡杨河村的女能人。

与茶结缘落户杨河

峨眉山市川主乡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代村民就开始成规模地种植茶树,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川主所产的茶叶别有一番风味,在周边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了谋求生存,减轻家中经济负担,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邓雪梅来到了川主乡帮人采茶。

采摘茶叶既考验毅力又考验心细,同时又对采茶人手的灵活性有很高要求。特别是采摘明前茶,因可采摘的时间只有几天,而采摘的又只是茶树最为幼嫩的叶片,所以采茶人必须要有良好的毅力,既要一心一意、长时间不休息地采摘,又要拿捏好力度,不能损伤了茶叶。艰苦、劳累的采茶生活磨练出了邓雪梅顽强坚毅、踏实能干和拼搏、不服输的优良品质。

因聪明、勤奋,邓雪梅成了这一带的采茶能手,并认识了同样对茶有着浓厚兴趣的当地小伙子周安均。在接触一段时间后,二人结为夫妻,开始走上与茶有关的创业之路。

艰苦创业发展茶叶

2005年,邓雪梅夫妇创办了川杨竹馨茶厂。不久,销路好了,自家的茶园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邓雪梅决定成立茶叶合作社,依靠合作社将茶农们联合起来,将川主的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2007年,峨眉山市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为了带动茶农们一起致富,邓雪梅坚持主动上门收茶,很多时候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同时,邓雪梅和家人还不断的开荒种茶,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经过7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有100多户茶农加入合作社,并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心系茶农共同致富

在创业的过程中,邓雪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带动家乡茶农共同富裕的初衷,当有茶农们找到她,提出想要加入合作社的时候,她总是免费赠送茶苗,并免费技术指导,帮助茶农对自己的茶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收入。

2014年,邓雪梅决定把川杨竹馨的生产加工房从交通便利、方便品牌推广的山下搬迁到山上。当时,公司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会增加公司的物流成本,对品牌的推广不利,产品生产成本会上升。但邓雪梅认为,加工房搬迁到山上,可以缩短收购茶叶的时间和路程,既有利于公司收购更为新鲜的茶叶提高产品质量,又能减少茶农们运输茶叶的成本,并有利于和茶农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壮大,形成双赢。后来,川杨竹馨的加工厂房顺利搬迁,极大的方便了茶农,使得川杨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农们收入年年增高。

2009年,合作社的茶农们人均增收0.6万元、2010年增收1万元、2011年增收1.3万元、2012年增收1.5万元、2013年增收2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令邓雪梅和合作社的茶农们更加坚定了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

努力拼搏成绩显著

在创业道路上,邓雪梅不断地通过购买相关书籍、影音制品来对自己进行充电,并抽出时间完全脱产2个月到四川农业大学进行创业培训。经过邓雪梅的努力,使她的茶叶种植、加工、品鉴等专业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邓雪梅通过多次考察,先后从雅安组织引进了“福选九号”、“福鼎大白”和“131”等茶叶新品种。经过对新品种改造,发展高产茶园1万余亩,使得川杨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的质量和产量都有较大的提升。

近年来,峨眉山市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乐山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殊荣;川杨竹馨茶叶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被评为“四川省茶叶生产企业最佳茶叶基地建设金奖”;2012年和2013年,公司的“川杨竹馨”还荣获了“中国(四川)国际金奖”,同年,公司研发的扁形茶被评为“四川省茶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最具地方特色茶产品金奖”。

闵汉英:“逼”出茶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孝昌县邹岗镇二刘村,原本是无人愿意“挑头”的“空壳村”,在闵汉英的带领下,变荒岗为“聚宝盆”,成立联合社,联手打造茶产业的“航母”。

展望未来,60多岁的闵汉英信心百倍:“合作之路是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幸福之路。我们将租赁邻近村山坡岗地,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改善民生,努力终圆心中梦

追求无穷期,圆梦正当时。闵汉英知道,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

闵汉英带领村级一班人,实施民生工程,先后筹措120万元新修通湾公路7公里;投资65万元,建起高标准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150余万元兴办村幼儿园,整治塘堰13口;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绿满孝昌”行动,投资100余万元实施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近五年来,二刘村民生工程总投入达450多万元。

村委会还承担了村民应缴纳的水稻保险和新农合费用,帮助20余户特困户建房,资助40余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如今,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集体和农户家庭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庄环境面貌明显美化。“二刘村”变“一流”村,这正是闵汉英——一个合作社理事长的无限追求,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心中的梦。

9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竟然回乡创办茶产业合作社


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在上海做白领,可90后女孩王钧为了自己的追梦之旅,毅然辞职回家乡赣榆的龟山脚下做了一名“茶姑”,创办了茶产业合作社,帮助家乡人共同致富。

2009年,王钧考上了苏州的一所大学,报名那天别人都是父母陪同到学校的,可王钧坚持不让父母陪同,她要锻炼自己独立处事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除了认真学习拿奖学金的目标以外,业余时间王钧都花在了兼职或是做生意上。她在超市做过临时促销员,发过传单,帮公司做过问卷调查,还做过服务员,做过机构代理。在自己寻找并获得工作岗位的同时,她还把发现的工作机会介绍给班上想做兼职的同学。“按说我们家每个月给她生活费,一点也没问题,可她自从上大学后就很少跟我们要钱,全靠她自己兼职赚钱!”王钧的父亲称。

2011年大学毕业后,王钧应聘到上海的一家大公司工作,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工作轻松工资也挺高。但是到了2012年元旦,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陪父母一起创业。“当时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些同学朋友都劝我要慎重!”王钧称。不过,经过她的坚持,父母最终还是同意了。

回家的这几年时间,王钧一直默默努力着,在梦想的道路上,研制红茶,改进绿茶,开发龙井茶品种,累得人都瘦了一二十斤。不过,付出总会有回报,她自创的“芦阳春”品牌茶叶在各类评比中连连获奖。不停地自我学习,如今王钧拿出自家的茶叶,就可以说出茶叶所产的时间,从口感上判断加工工艺上应该做哪些细节调整。

如今,王钧的已经有1000多亩的规模,周边不少百姓都跟在她后面搞起了茶园,王钧带着他们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后面我们还会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扩大致富的规模!”讲到这些,王钧信心满满。

溪龙乡黄杜村女子茶叶合作社副社长钟玉英为茶事奔走


刚过完年,作为溪龙乡黄杜村女子副社长的钟玉英便开始为茶事奔走,“要是银行同意按揭,合作社成员们也就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了。”

今年51岁的钟玉英踏实能干,敢闯敢拼,于1990年创办旭飞茶场,将白茶种植规模从最初的三四亩发展到如今的五百亩。她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旭飞茶业”,在家人的帮助下,她的白茶事业红红火火,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许多订单。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才是真的富。”钟玉英说。她将自己的茶园作为实践基地,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为社员、茶农开展白茶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知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她还在场里举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农户炒制技术。但凡茶农有困难,她必倾力相帮,曾经与张家上队的朱莲凤结成帮扶对子,为她讲述白茶的扦插、种植技术,提供信息、资金扶助,还安排她丈夫到茶场打工。在钟玉英的带动和影响下,整个木竹塔村民组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白茶和龙井,日子越过越好。

“自己有能力去帮助人,我感到很欣慰。”钟玉英不仅主动帮助销售能力欠缺的茶农销售干茶,还逢年过节都为生活上有困难的茶农家庭送上礼品、慰问金。她说,这样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

访泾阳砖茶制作技艺传人、陕西省非遗传承人贾根社


2014年9月,为践行中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泾阳县启动了“泾阳茯茶·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由136峰骆驼、8架木轮马拉车(寓意茯茶诞生之年1368年)和100多名身着古装的工作人员组成的驼队,30多辆依维柯组成宣传车队,从陕西泾阳出发,跨两国5省区16个地市,最终到达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州陕西村。活动为期500多天,行程1.5万公里,驼队将驮着“泾盛裕”泾阳茯茶,沿着古丝绸之路行进。这是时隔50多年后,泾阳茯茶再次踏上丝绸之路。对于泾阳砖茶制作技艺第十二代传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根社来说,重塑泾阳茯茶辉煌,是他们家两代人的梦想。

泾阳砖茶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原创于唐元和年间,广泛流行于宋、元、明、清,至康、乾盛世时已达登峰造极,其味、形、花乃至其饮用效果是世之茶中的绝品。产品内销西北各省,外销沙俄、波斯等国家。解放前,泾阳制茶业有80多家,是泾阳砖茶发展的鼎盛时期,前来购茶、送茶之茶商马队、驼队终日络绎不绝,充塞泾阳街市。1956年以后,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泾阳砖茶全部停业。

贾根社与茯砖茶的故事要追溯到他的儿时,那时,父亲常常告诉他关于泾阳砖茶的故事。父亲贾老三(小名)系泾阳茂盛天泰、裕兴等茶店茯砖茶工艺师傅,贾家世代以制茶闻名遐迩。贾老有一身制茶好手艺。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茶店停业后务农。但贾老不忘茶店,常常在儿女面前谈及茶店掌柜、员工以及茶店饮誉中国西北各省,深受少数民族喜爱的情景,言语中时露惋惜之情。根社听在耳里,记在心上,长大以后就暗下决心,要光复泾阳茶业。农作之余,他多次和老父谈起制茶之事,老贾师父遂把制茶秘笈交给他。时逢盛世,百废俱兴。历史给予有志者机遇,素怀复兴泾阳茶业壮志的他,没忘记老父临终期待的目光和嘱托。在20多年跋涉建筑行业中积累人生经验,扩开创业胆识和思路的同时,他没有忘记复兴泾阳茶业。

2006年,贾根社的房地产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便埋头开始了制茶的尝试。最初的生产,虽有老工人指点,且工艺与传统一模一样,即经过剁茶、过箩过筛、备水、熬茶釉、打吊、端壳郎、灌封、捶茶、发花等十多道工序,但还是失败了,近百万的资金泡了汤。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拿着家传的制作工法,再结合现在的气候,水质,时间反复的研究,年复一年,直到2008年下半年,他才终于做出了他记忆里的味道,带着喜悦与泪水,他从湖南进了25卡车毛茶,开始了大批量生产。为了传祖兴业,贾根社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着手调查泾阳古茶楼,并绘制完成了古茶楼的结构图。作为泾阳茯砖茶制作技艺的第十二代传人,他对古茶楼曾经拥有的辉煌历史深感自豪,他决心重振古茶楼文化,传承发扬传统泾阳砖茶。2008年,贾根社便按照曾经从父亲那里听说的样式,参照各类文献资料,还原历史原貌,完整的仿古建筑群集泾阳四街四十八巷于一体,泾阳茶叶盛世再现眼前。随着政府对泾阳茯砖茶产业发展的重视,经过专家评审,因传承脉络清晰且制作技艺与古法最为接近,作为泾阳砖茶第十二代传人贾根社所挖掘出的制作工艺被评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泾阳茯砖茶的发展贾根社充满信心,他说,那怕前方的道路再崎岖,再坎坷、荆棘丛杂,他也要大胆的走下去,吃刀咽剑,疲劳艰辛,也在所不计,他要干下去,干个名堂响亮,干个轰轰烈烈,大张旗鼓!一定要使淹没了五十多年的泾阳茶走向西北,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让昔日丝绸之路上叮当驼铃和现代飞驰火车的长笛组成一支美妙绝伦的交响曲,把泾阳茶送到世界各个角落人们的心里。

.

访茶记


乙未冬月某周末,日高微寒,风烟俱净。吾等一行轻车简束,往武平桃溪访茶,品“桃溪之韵”也。

闽之西域,鸡鸣三省,怀拥梁野雄峰、百姓之镇、灵洞仙山、定光佛人文、何仙姑传说、南海国王城遗址者,武平县邑也。

武平猪胆干、武平金线莲、武平灵芝、下坝仙草、象洞鸡……特色各备,其名赫赫也;而近年声闻京沪港粤诸省区,远赴英法美新诸异国之名产者,“武平绿茶”也。

宋明时期,武平人开启植茶制茶之史。清道光年间,武平绿茶已享誉潮、梅、汀,一度为朝廷贡品,非横空出世、突降人世者也。新时代,武平政界与民众倾力集智,锻造“武平绿茶”特色品牌,遂使资源优势转成市场优势,绿茶行业跃为支柱产业。一柱鼎盛,百业勃兴也。

桃溪,闻其名可知其秀美丰庶也。武平北部中枢,素有“绿茶之乡”称誉,“武平绿茶”重镇也。山山辟茶园,户户能制茶,村村逸茶香,男女皆茶人也。

桃溪访茶,方知“武平绿茶”现拥三大产品,谓之梁野炒绿(条形)、梁野翠芽(扁形)、梁野雪螺(螺形)也。近三十年前,吾于苏州初品碧螺春,其茶螺形,碧翠如珠。掷茶入杯,簌簌有声,直至杯底。啜其茶汤,奇香沁腑,心神顿振,疑为天物。不想,当日于本土武平,见“梁野雪螺”,浑然碧螺春样貌,如重逢老友,喜形于色也。

新礤,乃桃溪制茶专业村。千余人口,近两千亩茶园,十四家茶厂,连年捧得全省、全国绿茶类“茶王”奖牌或金杯。主人待客,次第泡上上述三品名茶。晶莹杯内,茶芽舒展,色似翡翠,气若幽兰,赏心悦目,撩鼻勾涎,尽显“香气高锐,滋味清爽,色绿形美”之品质也。

尝茶毕,登茶山。别地茶山,大抵成片连坡,一望无际,桃溪茶园,自具风韵:山环水绕,林木相间;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新礤茶园,更兼林中梧桐甚众,春深之际,桐花竞放,洁白如雪,映衬翠绿晶碧之垄垄茶畦,犹如色泽艳丽之山水画廊也!

假以不长之时日,新礤乃新兴休闲旅游好去处。且先闻:天然花溪、花香溢溪、桃溪轻歌、听花邀月;且遥赏:农家小院、山里人家、流水驿站。绝非天花乱坠,眼前已见游客中心动土,宏图初开也。

茶、烟、酒,吾平生独嗜茶。酒,稍饮辄醉;烟,无聊时吹烟为乐,数十年未成瘾君子,曾作《吹烟者说》;茶,常于午夜自泡独饮,饮罢挨枕即眠,一觉至东方之既白。人谓:半个茶痴也。

当今,文化之说盛行。酒有酒文化,兰有兰文化,茶有茶文化。究其实,茶乃聚山水之灵气,浴自然之雨露,天然生成,红尘一物也。

有“茶禅一味”之说。万物皆禅,一切皆禅,禅为何物?禅即生活。平常日子之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含禅机也。

如是,吾等于日常起居间,举手投足间,交游往来间,无需绷着面肌,不用端着身架,不必装神扮鬼,磊磊行世也。

譬如自个,年已花甲,退出职场,即是退出江湖。无需奔竞,不必察言,不作俯仰。每日重要之事,即是吃饭喝茶,喝茶吃饭,凡夫俗人也。

据说苏东坡访僧人,有“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之对句。武平桃溪访茶归来,吾亦仿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喝茶,喝绿茶。”欣欣然自乐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部客商访仙岩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鲍樟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